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北京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了一项新的“对等关税”政策。

他宣称这是“为了公平贸易”,但外界普遍认为,这其实是以保护主义为名的新一轮经济施压行动。

根据新政策,美国将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关税基准,对部分国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征税率,而中国被加到了34%,位列第一。

这也意味着,部分中国产品的总税负将超过50%,让中美之间本已紧张的贸易关系再上一层。


对华制裁

实际上,这场“关税风暴”还未落地时,美国就已经在针对中国进行制裁。

在几天前,美国国务院突然宣布制裁6名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官员,冻结他们在美资产,禁止与美国个人或机构进行交易,

并通过一份名为《2025香港政策法报告》的文件,大肆抹黑中国在港实施的国安法律,指责中国政府“破坏民主”,甚至妄称这些官员参与“跨国镇压”。

从动作节奏和对象选择来看,这两项举措显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打组合拳。

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并没有被激怒到失控,也没有照着美方设定的剧本“跳起来”。


中方迅速表态,外交部用十二个字回应美国的行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这个回应简洁有力,情绪饱满,但没有情绪化。

与此同时,中方还明确指出,这不是一纸抗议就能了事的事,中国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而且是“坚决的、有力的”。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中国战略思维的变化。

过去中方面对类似挑衅,因需要发展时间,所以通常采取克制为主、避免升级的做法。

但如今 ,中国经济实力上去了,不再怕美国了,所以这一次我们不仅表态更强硬,动作也更迅速。


从中方当前释放的信号来看,下一步的反击可能涵盖能源、资源、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甚至不排除对某些美资企业发起反调查,或通过稀土、农产品贸易限制等方式精准反制。

那么美国或者说特朗普为何要这样做呢?

显然,这样做的背后有特朗普的考量。

一方面,特朗普需要通过“强硬对外”来转移国内对经济、通胀和改革不力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和党内权力巩固积累“胜绩”。

另一方面,美国显然还在试图复制他过去所谓“极限施压”的策略:先打压,再诱谈。

他在宣布关税政策的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中国“可能合作”的正面预期,甚至在白宫演讲中暗示,愿意就贸易和台湾问题与中方做“大交易”。

但这一次,中国没有妥协配合,反而迅速采取严厉的反制措施。

这让特朗普明显没有想到。


如今,与中国多方面贸易脱钩的美国正在品尝后果。

这些后果显然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动荡。

但特朗普不在意,他现在就想赶快“建功立业”,带领美国“再次伟大”,然后留名青史。


中美瞻望

当前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摩擦,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缘战略较量。

从贸易、科技,到金融、外交,再到制度话语权争夺,这场较量已然全面展开。

而且,中方也在加速布局自己的应对方案。

近期中国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的沟通,甚至在中欧关系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战术灵活性,目的就是削弱美国“单边胁迫”所能产生的效果。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这场博弈的态度并不统一。

华尔街投资者因市场动荡而忧心忡忡,部分共和党议员也对特朗普此番操作感到不安。

尤其是在高通胀与制造业复苏迟迟未见起色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加税+制裁”是否真的能带来所谓的“国家再强大”。

中方的反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既然美国不断打压中国关键产业,中国也不会再让美国在其优势领域毫无代价地享受红利。

能源、农业、军工原材料,甚至是美企在华的营商环境,都可能成为下一步中方反制的方向。

中国不再仅仅“回应”,而是在主动建立起一整套博弈体系,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压力。

从这轮关税与制裁行动可以看出,特朗普试图重启一场“压服中国”的游戏,但中国早已不是五年前的中国。

经历了多年贸易战、科技脱钩、地缘摩擦的洗礼,中国的应对机制、政策工具和心理准备都更加成熟与多元。


特朗普想通过极限施压再次换取中国的让步,恐怕已经不再现实。

一句话总结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中国已经不再只是防守,而是准备好了打一场持久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