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阴历二月十二日,是旧时重要的传统节日,称花朝节,也称花神节,传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在江南一带,家家都会祭花神,去郊外踏青,闺阁女儿还取红绳把所剪的五色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以祈求花神降福。


这一民间大节还有种花挖菜、游春扑蝶、制作花糕、放花神灯等节俗。

名著《红楼梦》就将花朝节的重要风俗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堪称传世经典,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红楼女儿在花朝节期间相聚玩耍的生活方式演绎得可谓美轮美奂。

不过,《红楼梦》并没有明确点出花朝节的名称,只在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将花朝节的习俗移花接木赋能在芒种时节的"饯花会"。

书中是这样典出的:

尚古习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曹公由此蜻蜓点水,写了大观园早起更兴"饯花会"的情形: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

为凸显红楼女儿别具一格过好花朝节的美好时光,曹公浓墨重彩专门写了林黛玉的葬花,以及薛宝钗的扑蝶等等寓意深远的精彩情形。

林黛玉为什么挑在花朝节葬花?二十七回特别写道,因大观园众姐妹祭花神,黛玉由于之前惦记贾宝玉去怡红院看望时,丫鬟晴雯因以碧痕吵架没吵赢正生气中便没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还误会是宝玉不想见,感怀身世之下,一时闷闷不乐,就在大观园踏青,遂有了千古传世的葬花之举。


寻找黛玉赶来的宝玉,见到了黛玉葬花,又聆听黛玉伤心而作的《葬花吟》: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宝玉顿时痛哭流涕,所带的落花也撒了一地。

这就是凄美的"黛玉葬花",女主角林黛玉借怜惜落花,自我投射体弱多病、孤苦无依的处境,表达生命无常的哀思与感慨。

一方面体现了林黛玉对百花生日这样美好事物的出现倍加珍视,她不愿洁白的花瓣受污染而用锦囊收起埋进花冢。

黛玉之所以"花魂默默无情绪"独自选择葬花,暗示她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原来绛珠仙子转世的绝代美女林黛玉,她的生日就是花朝节二月十二日这一天,她就是司掌百花的芙蓉花神。

另一方面,林黛玉挑在花朝节这一天的葬花行为,其实也是情感释放的自我安慰。寄居贾府的林黛玉,深刻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无助,她在满是势利眼的赫赫贾府哪里有可供保障的安全感?

在如此复杂而又悲凉的心境下,黛玉淋漓尽致展示的"葬花吟",便是她哀叹自身命运以及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也为她后面与史湘云的中秋联对而作的"冷月葬花魂"埋下了伏笔,从而隐喻了她的命运悲剧。

黛玉葬花,由此成为《红楼梦》最具艺术感柒力的经典片段。


当然,花朝节是一个美好的迎春时节,对大观园的女孩子们而言,是快乐而且喜欢的,更需要体现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于是,宝钗扑蝶的快乐情景也精彩绝伦的呈现出来。

二十七回如此详道,因宝钗去潇湘馆找黛玉玩耍,见宝玉进去了,便转身去寻别的姊妹,忽见大如团扇的一对玉色蝴蝶,便取出扇子扑打。

就在追蝶的过程中,薛宝钗一路跟到了滴翠亭,也就有了无心之举的"滴翠亭事件"。

书中对宝钗扑蝶的精心描写,一方面体现大观园对花朝节的喜欢,花朝节,这个也称为女儿节的时令节日,对青春儿女而言,自然是欢快而又温暖的。

另一方面,又集中体现了重要人物薛宝钗多维的性格特质,她除了平和稳重机敏外,也有活泼、旷达的少女情趣。

综上而言,《红楼梦》看似出错似的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的女儿们"饯花神"的情形,实际上是刻意于古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习俗。

可以如是说,《红楼梦》里的花朝节之所以藏而不露,意在展现红楼女儿对春暖花开的钟爱之情,又暗示了主角人物的转世命运。


无论是司掌百花的总花神林黛玉,还是代表牡丹花神的薛宝钗及石榴花神贾元春、杏花花神贾探春、海棠花神史湘云、梅花花神妙玉、迎春花神贾迎春、曼陀罗花神贾惜春、罂粟花神王熙凤、牵牛花神巧姐、兰花花神李纨、仙客来花神秦可卿,抑或司掌桃花的小花神袭人,她们最终都以悲凉的命运作结,体现了殊途同归万境归空的人生交响曲。

可见,《红楼梦》藏而不露的花朝节,寓意深远呢。遂以记之,古历二月十二日即兴于象山脚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