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 AI 生成
本文编号 250403
全文共有 4500 字
可将文章加入浮窗
我经常能看到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惑: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没法长期坚持下去,怎么办?
比如:
喜欢的事情不少,但总是一会想做这个,一会想做那个,一旦看不到成效就很容易放弃;
总是兴致勃勃地定目标、列计划,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失去兴趣,不知不觉就把它放下了;
下定决心想养成某个好习惯,可是充满热情地做了一段时间,就难以抵抗自己的惰性……
包括我自己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一些应对三分钟热度的办法。
但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其实三分钟热度,未必真的是一件坏事。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能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我们说一个人「三分钟热度」时,我们指的往往是:他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热情,但在一件事情上往往难以保持专注,很容易浅尝辄止。
那么反过来,三分钟热度的反面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在一件事情上能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拒绝其他事物的干扰和吸引,持之以恒地把它做成。
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行为风格。我把前者称为「横向策略」,把后者称为「纵向策略」。
传统的观点,会认为纵向策略更好,擅长纵向策略的人往往也更优秀、更杰出,这确实是对的,但并不尽然。
为什么呢?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什么?
在我看来,当然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使用合适的策略 —— 这也就是我之前在文章讲过的「T型人才」:
一方面,在两三个钻研的领域上有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对其他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涉猎,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
无论是应对AI的发展,还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都是最具备适应性的人才类型。
如果我们以T型人才为终点的话,那么横向策略者比起纵向策略者会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纵向策略者往往不擅长采取横向策略,但横向策略者是有潜力同时发展这两种策略的。
为什么呢?这跟性格特质有关。纵向策略者往往有较高的尽责性和较低的开放性,这使得他们做事更认真、更「一板一眼」。因此,他们不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因为那就意味着要花很多精力投注进去。
但相反,横向策略者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因此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起点」,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些思维和心态的改变,以及一些行为技巧,来促进他们把这种兴趣维系下去。
换句说话:前者在前期可能会占优,但如果给予足够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引导,后者的上限可能是会比前者更高的。
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渠道,每个领域的门槛都极大地降低了。你可能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你只需花上一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对这个领域有一个粗浅、但是又「够用」的了解。
知识是有网络效应的。你积累的知识越多,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碰撞、彼此联系,产生新的组合和火花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10个领域上有一定了解,他们彼此能够碰撞和结合出来的可能性,一定比只有两三个领域的情形下,要多得多。
除了这一点,「三分钟热度」的人还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拥有更充沛的热情和好奇心。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意味着:你的思维会更灵活,不容易受到已有知识的束缚,会对新事物更加敞开怀抱,更容易将新事物内化到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里面,从而保持时刻「跟进」这个世界的变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大脑变得衰老,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机能的衰退,而是心态的变化。
这里的心态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拒绝接收新鲜事物。
正如我经常所引用的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名言:「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许多人的知识可能很丰富,在各自的领域里也可能很专业,但是一旦他们开始故步自封,拒绝接收新事物,能力往往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往往充满警惕,对不符合自己认知框架的信息和观点也更排斥、更抗拒,甚至,为了避开新鲜事物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冲击,他们会下意识地开始拒绝「学习」。
这在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时代或许还好,但面对一个高度波动和不确定的时代,一旦遭遇到范式变化和技术突破,就容易被拉开差距。
因此,如果你还保有着旺盛的热情和好奇心,请一定好好珍惜这种能力。
这会是你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最好的武器。
更进一步,不少三分钟热度的人,其实也许正在体验着一种更丰富、更好玩的生活。
经常有人问我,说,总感觉生活很无趣,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做着重复的事情,怎么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
我总会给出一个相同的回答:想办法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需要做得很好、很专业,但一定要有独立于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心灵花园」。
这些爱好可以是什么呢?唱歌,画画,写作,手工,烹饪……什么都可以。它们的意义在于让你意识到: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责任」,我也是可以拥有「有趣」的。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在追求世俗的「有用」,但却很少能够去考虑:其实「有趣」也可以是一种有用。毕竟,过好生命本身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有趣」,属于一种「无用之用」。它可能无法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但它的存在,可以帮助你拓展生命的视野和可能性,让你体验到更多、更加不同的感受。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东西,那你自然对工作会有极高的期望。万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为你没有别的退路了。
但反过来,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兴趣爱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长,有获得过肯定的作品,有一帮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的 —— 那么,这些东西,就能够承载你的价值和存在感,支撑起你的安全感。
同样,当你遭受压力、焦虑和烦恼时,如果你有一处能够供自己休憩、获取能量的「心灵花园」,你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困难击倒。当你身处这片「心灵花园」时,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领地,我有喜欢的事情,有能够关心的事物,我能够做到我想做的。
这种由热爱所产生的动力,能够压过我们害怕的东西,让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冷静和勇气。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三分钟热度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是遍地开花、浅尝辄止?
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你。
1. 动手为自己设置挑战和成就
许多三分钟热度的人,往往有一个特质:他们非常追求「刺激」和「奖赏」,这就导致了,他们天生会更加看重结果,因为结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典型的奖赏,会极大地激发多巴胺分泌,刺激奖赏回路。
反之,如果一件事情需要长期耕耘,一直看不到结果,他们就非常容易放弃。
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在耕耘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关卡、小挑战,为自己找到成就感和愉悦感,激励着自己继续行动下去。
比如:很多人做了笔记之后总是没有动力去翻看。这时,就不妨用「测试」来代替复习。也就是打开自己做的笔记,不是直接阅读,而是看标题让自己回忆记下的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话把笔记重新讲一遍,又或者让自己找一个实例来解释和补充说明……通过这些方式,让复习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又比如:学习编程是一件极其漫长又艰难的事情,没有几年时间很难掌握。那么,就不妨用「项目」来代替学习。也就是想办法做出一些小程序、小插件,来满足自己工作和学习中的一些小小的需求,让自己的工作流更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学习创造「阶段性成果」。
再比如:很多课程的学习可能略嫌枯燥,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也许,就可以试试用「联想」来辅助学习。一边学,一边将新知识跟自己学过的旧知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平时积累的问题等联系起来,尝试用这些新知识作为工具来理解它们,这样会更有动力。
2. 锻炼对过程的沉浸和感受
我们可以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兴趣,但一定不能全都浅尝辄止,必须有那么几个愿意去钻研的方向。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选择自己想钻研的方向?
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沉浸进去,体验自己在接触它、学习它、上手它的过程中,自己所产生的感受。找到那种发自内心的被吸引的感觉 ——结果可能会欺骗人,但你的内心不会。
不要把目光过多地放在结果上,而是把目光抽回来,关注自己的行动和过程,体会自己产生的每一刻的心理活动。
你是总想着下班了、有空了,赶紧动手试一试,还是需要说服自己、推动自己去行动?
在尝试的过程中,你是乐在其中,哪怕没有产出也非常惬意,还是必须有所产出,否则就会觉得浪费时间?
当你沉浸进去的时候,你是觉得特别舒服,能够把压力和烦恼都暂时抛开,还是无法沉浸,时不时就会跳出来想东想西?
你是觉得总是做得很顺手,很多地方非常符合直觉,顺其自然就好,还是觉得磕磕绊绊,需要不断停下来思考、学习、复盘?
找到让自己感到舒服、开心、喜欢的事物,它很可能就是你应当去长期钻研和耕耘的对象。
3. 通过输出来构建良性循环
我非常推崇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通过输出来学习。
尤其当你是一个兴趣旺盛的人时,你非常适合的一个角色,就是去充当知识的传播者。
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跟进你感兴趣的领域,去了解它们的前沿趋势和发展,去体验尽可能多的事物,然后把它们做成产品或内容传播出来,扩大你的影响力。
你可以写攻略,可以做测评,可以做新手教程,可以做内容解析和导读;可以写图文,可以剪视频,可以做播客;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也可以做一档属于自己的自媒体……
或者,在工作中,你也可以试着把你从外部获取到的新信息、新工具、新方法、新流程……引入到团队内部,去做一些创新优化和整合,让工作变得更高效和简洁。
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还能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一个小小的社群,大家一起群策群力,互相支持,互相碰撞……
这些,都可以反向激励和推动你进一步去学习、去耕耘,为你提供充足的、不竭的动力。
4. 把行动内化到每天的日常里面
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学会一样东西,更好的方式,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非日常的、亟待去解决的任务,而是把它化入你的日常生活本身,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一样东西,你需要真正做出成果,都是需要长期的践行才可以。但当你把它当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隐含了一个假设:我只要把这项任务做完,就完事了,我就可以掌握/学会/做成它了。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制定一个计划,设立一个目标,再兴致勃勃地去冲刺、打卡,其实更多地是像一个游戏:我们只是沉浸在「付出了努力」「忍受了煎熬」「捱到了结果」本身的体验中,感动了自己而已。
更好的做法,是设计好自己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一旦你把一件事情变成每天的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它有多困难、多复杂。日积月累,你就能够不断从中获益,而无需刻意去思考「要不要做」「我该如何做」。
把「播下种子,照料花草」当作一种日常的习惯,那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收获一座花园。
—— 闲聊时刻 ——
如你所见,今天这篇推送讨论的内容,其实是这么一种特质:兴趣旺盛,热情充沛。
它跟我之前写过的「高度求新」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参看:
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你无法驾驭自己这种特性,任由自己不断转移目标,浅尝辄止,那就会导向「三分钟热度」。
但如果你能够好好发挥它的潜力,在保持兴趣广泛的基础上,拥有若干项专研的领域,同时又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那么,它就会成为你一项莫大的优势。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将它转变成自己的优势。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
以及,欢迎将我星标
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喔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