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起,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考)的道德与法治笔试将实行开卷考试。考试形式由“闭卷”变为“开卷”,这一变化蕴含着命题思想的变革、考试功能的转变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凸显出立德树人、平易近人、协同育人的改革意涵。
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卷考后,在评分上不追求分数上的区分度,而重在考查学生思政效果的固化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从教授知识点,升级到传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学科不靠踩分点和得分率撬动学生的重视,要靠对实际案例的真实认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为了让一线教师和学生适应变化,同时通过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撬动课堂育人方式变革,4月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区教育研修学院在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举办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以“从‘育分’到‘育人’,从‘做题’到‘做人’”为主题,聚焦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课堂展示、师生对话、专题发言、工作坊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为全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样本。区教委领导、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中小学德育干部、教学干部、相关学科教师近百人参加。
从“做题”到“做人”
考试“指挥棒”撬动育人方式变革
活动以一堂初三年级师生的试题讲评课开始。课堂上,三家店铁路中学教师闫建琴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精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成长“关键词”与课本知识进行了巧妙的关联:“我们到博物馆体验过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过浓浓的家国情怀,在社会实践中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些都是能够和课本中的知识相关联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深入理解实践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设计一场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劳动点亮人生”主题任务,开阔思路,实现思维的跃迁。
“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对师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也让我的课堂发生了变化。我认为,要让课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经历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达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闫建琴说。
在师生对话环节,与会专家、研修员与师生共同探讨了在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师生应该如何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真正的知识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取,更要从生活中获得。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我理解和消化学科知识,提升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李玮健说。对于学生宋天亮来说,课堂的改变带给他的是在考试中能够更加积极从容地应对和作答:“以前我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但我通过将参与的实践调研和试卷答题相关联时,我才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
“学校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根据在地资源开发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融合,实现学校育人理念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让所学知识有厚度,有温度。”三家店铁路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芳介绍。
从“减法”到“加法”
激活课堂深度学习“密码”
新中考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卷考试的方式,实际上凸显的是“大减法,小加法”的理念。“减”的是什么?“加”又该如何加?在研修员与学科教师的研修工作坊活动中,初中和小学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德育干部、教学干部等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和深入交流。
“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在学科开放性试题作答效果深度关联。”初中道德与法治研修员李光武基于研修学院团队调研成果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团队在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之后发现,学校德育活动具有强化学生知识迁移、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深化学生价值认同、提升学生分析深度四大育人效能。“应该从目标共融、课程共嵌、机制创新、评价多样四个维度,提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双向赋能、协同育人’的区域行动建议。”李光武说。
“在开卷考试的背景下,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要通过破解学生答卷中‘知识悬浮化、实践空心化、思维碎片化’的困境,将试题转化为真实行动场景,才能帮助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清水中学教师庞旭星认为。“当知识从试卷回归生活、课堂从讲授转向探究,课堂学习和考试便不再是标准答案的复刻场域,而是生命觉醒的赋能系统。”研修员艾艳敏表示。
实际上,门头沟区在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及考试评价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探索,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围绕课程标准及相关内容,将师生实践活动“嵌入”到课本知识中。鼓励学生设计“校园节能可落地方案”、开展关于洪灾的“柴扉计划”跨学科实践、组织学生到山野“燃柴架灶”学习生存能力和劳动技能……房莉、韩娟等研修员们认为,当“答案”不在纸面试卷里,而在学生为家乡设计的生态地图、节能提案和乡村振兴方案中时,学生才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活化、思维层层进阶、素养自然生长。
记者了解到,自北京中考改革方案发布以来,北京以“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为总体思路,以中考改革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切入点。其中,学科教学的“大减法,小加法”强调的是“加”,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考试评价的“多渠道,新载体”强调的是“减”,目的是通过改革,破解师生功利的教与学,缓解学生和家长对于考试的内卷和焦虑。“要以评价改革,实现由‘竞争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受益,在学有所获中成长。”门头沟教委主任曹彦彦说。
从“笔尖”到“心间”
评价形式创新催生德育生态重构
研讨活动不仅为学科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也为门头沟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活动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育人新思路。
“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卷考试不仅是评价形式的革新,更催生了德育生态的重构。” 学校德育干部代表张梓叶提出,学校可以“目标、内容、队伍”三重协同为引擎,贯通“理念—实践—成效”全链条,破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行割裂”困境。“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活动需要一体化实施。教师的教学要实现从课堂教学走向德育活动,从德育活动走向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习能力走向核心素养,这是学生的学习历经过程。”三家店铁路中学副校长李挚表示,从试卷上的“笔尖”到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情感的“心间”,完成的是从知识到素养的桥梁搭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德军指出,未来全区要继续深化“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知识转化“新生态”;完善开卷考试命题机制,打造素养导向“新标尺”;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锻造改革攻坚“主力军”;构建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筑牢改革落地“压舱石”。
“教师教学要做好跨学科、跨场域、跨维度三者的协同,才能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实践活动从体验升维为浸润,让对学生的评价从分数转向行动,让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共振,让学科评价与学生成长印记共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门头沟教育研修学院院长林秀艳说,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打造更多“冒热气、带露珠”的思政课品牌,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为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京西智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苏珊
摄影:通讯员 周海英
编辑:姜思瑶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