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飞机舷窗有哪些小秘密?
电动汽车加速为什么这么快?
农房如何“硬核”抗震?
经过四天的紧张角逐
40名科普达人晋级决赛啦!
一起来看
2025年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初赛已于3月31日拉开帷幕,经过四天的紧张评选,198家单位的396名选手,通过4分钟的视频讲解,带来了一场场别样精彩的科普秀。来自成人组、青少年组共40名选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据了解,决赛将于4月12日至13日举行。
参赛人数再创新高
多元群体共竞科普舞台
作为成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下文简称“科普大赛”)已走过十年历程,从2016年首届仅有三十余名选手参与,到如今第十届的报名选手增至四百余名,参赛规模不断刷新纪录。不难看出,科普大赛已然成为展现城市科学精神,推动科普知识在全民范围内普及的重要平台。
本届赛事影响力与覆盖面持续攀升,吸引全市各领域众多选手踊跃参赛,参赛人数再度刷新纪录。据了解,本届科普讲解大赛已“火出圈”,除了科普基地、高校、医院和中小学校以外,首次吸引到成都市总工会、各区(市)县教育部分等政府机构的积极参与。从行业领域来看,包括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司法执法等十余个行业,从职业来看,覆盖到公务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多元化的群体。
秉承包容、创新的办赛思路,本次科普大赛首次迎来藏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参与,为赛事带来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与国际视野,彰显出赛事“职业跨界融合、文化多元共生”的强大科普影响力。通过这种“全民科普”模式,让教师、工程师、动物饲养员、气象环境从业者、博物馆讲解员等不同行业人士,依托自身多元视角讲述科学知识,让科学真正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肌理。
主题丰富、形式多样
参赛选手表示“收获满满”
本次大赛的讲解主题丰富多样,既包括核聚变、磁悬浮、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领域,也包括嫦娥六号里的真空保鲜技术、航母上舰载机降落的技术、哪吒重生中的动画制作科技魔法、胃肠镜检查中的胶囊机器人、DeepSeek等社会热点话题。
比赛形式也持续创新,推出“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以快板、脱口秀等生动形式演绎科学知识,搭建寓教于乐的科普新舞台。
比如,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普基地的藏族选手卓玛才让脱颖而出,她初赛凭借“千年牧歌里的气象密码”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目光。
据卓玛才让介绍,她初赛聚焦的是牧业气象服务领域,内容包括转场途中、牧业生产生活中的气象服务,参赛主题的灵感源自她与牧民的交流,“牧业气象服务对牧民生活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借助此次赛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领域。”
比赛形式丰富多元,卓玛才让也有着别出心裁的表现。她表示:“初赛开场,我用民族语言演唱了一段转场歌曲。这样的设计,不仅紧密贴合主题,还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说起参赛的初衷,卓玛才让分享道,自己热衷于科普,是因为想要把气象专业知识分享给大众,“许多在专业领域常见的知识,大众却知之甚少,我特别想改变这一现状。而且在比赛期间,我结识了众多优秀的‘赛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大量新知识,真的收获满满!”
事实上,学习知识、普及知识已成为众多参赛选手的共同追求,来自金牛区科学技术局的马洁琼也是其中之一,她感慨道:“备赛过程中,梳理知识体系,把那些原本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整理出来,这无疑是一次深度自我科普。与此同时,通过比赛,我相信大部分选手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马洁琼此次参赛的主题为“降噪路面:城市静音的科技秘钥”。她表示:“相信大家都有过被夜晚马路上嘈杂轰鸣的声音打扰的经历,降噪切实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而实现降噪主要从路面结构和材料等方面发力。例如采用多孔隙路面,让声波在孔隙中不断消耗,就能有效降低噪音。”
对于参赛初衷,马洁琼说道:“我选择这个主题,也是想让大家了解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它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降噪路面来说,它不仅缓解了部分恼人的路面噪音问题,也展现了科技改善生活的强大力量。我们的生活,正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美好。”
多维度综合评分
晋级名单已出炉
此次科普大赛,评审专家组分别从内容陈述、语言表达、形象表现、视频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20位选手,凭借综合排名优势成功晋级成人组决赛;
与此同时,来自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四川省大邑中学等学校的20名选手,也以优异的综合排名成绩,顺利进军青少年组决赛。
名单如下——
青少年组决赛
将于4月12日正式开赛
将增设随机命题讲解环节
成人组决赛
将于4月13日正式开赛
将增设评委问答环节
让我们共同期待
选手们的精彩表现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
文字:杨洋、邓京昆
制图/校对:何秋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