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灭,中国必亡!”80多年前,鲁迅大声疾呼!那正是我国最弱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汉字难学难写,阻碍了教育普及,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任人欺凌。想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废除汉字,像西方列强一样使用字母文字,一些急先锋甚至已经造出字母文字来取代汉字,汉字保留还是废除的争斗越来越激烈。

然而,最后我们为何还是在使用汉字呢?如果汉字废除了,如今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汉字拉丁化,一篇奇文横空出世

中华上下5000,年,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在清晚期却遭遇了巨大的危机,因为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留洋归来的社会精英把矛头对准了汉字。

使用拉丁字母的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列强,在全球横行无忌,而使用汉字的中国,却越发展越落后,从强国逐渐变成了任人欺凌的弱国。

汉字难学难写,严重阻碍了教育普及,正是因为不识字的人太多,导致中国落后整个时代,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当时的社会精英,普遍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就算是一直在国内求学深造,也对西方列强充满着莫名的仰慕之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精英们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改变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着力推动汉字拉丁化,也就是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书写。

瞿秋白是“汉字拉丁化”的坚定拥护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甚至还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字母文字方案



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文化人,我们不能批评瞿秋白的这一设想数典忘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这正是实现救亡图存,推动国家强大的最好选择。

在瞿秋白的观念里,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虽然经过几千年发展和简化,但依然笔画繁复形态多变,导致学习门槛过高,严重影响教育普及

通过在苏联的访问经历,瞿秋白了解了俄语拉丁化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效,就开始有意将汉字往拉丁化方向发展。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瞿秋白将汉字进行拉丁化改革,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来推动教育普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

瞿秋白的动作无疑是激进的,引来了很多精英阶层的支持,也遭到了不少传统文人的反对,赵元任就是最激烈的反对者

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赵元任,自然不会同意随意变更文字。



赵元任认为,汉字能传承几千年都不断绝,并且始终在演进,这恰恰说明它并不是落后的,反而这种独特的方块字,使得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区别开来并且传承不绝。

为了展现汉字的优美与独特,也为了反对“汉字拉丁化”的潮流,赵元任创作了一篇奇文——《施氏食狮史》,通篇96个字,所有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也正是通过同音不同字写成的这篇文章,赵元任成功展示了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狠狠打脸了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

如果真摒弃传统的汉字,改用拉丁化书写,根本没有人能理解,这整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拉丁文字是表音文字,主要用来标记读音,然后强行将读音和含义联系起来,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文字拉丁化的惨痛教训

经历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已经完全认识到当时中国落后,和汉字没有一毛钱关系,主要还是社会和科技层面的原因。

汉字不是国家发展的阻碍,反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促进了华夏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

5000年强大史一笔带过,近百年屈辱史分上下两册。汉字的优势显而易见,反而是拉丁文自身有着难以克服的巨大缺陷。



5000年文化传承,我们现在依然能读懂几千年前古人写下的文章,甚至就连小学生上课开小差的笔记,都和后代如出一辙,现在读来就如和古人隔空对话。

但拉丁文经过不断演变之后,现在的西方人已经很难读懂古时候的文献资料了,文化断层已经无法弥补。

我们周边的国家,原本也使用汉字,但后来废除汉字改成表音文字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麻烦



自古以来,朝鲜和韩国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藩属国,先进的华夏文明带动了朝鲜发展,汉字也成为朝鲜半岛的通用文字。

历史上,朝鲜人一直以书写汉字为巨大荣耀,一直到19世纪末,汉字都是朝鲜半岛的主流文字



不过晚晴时期中国逐渐衰落,朝鲜被日本控制,二战后朝鲜韩国分别独立,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尤其是韩国废除汉字使用谚文

谚文是一种表音文字。为了推广谚文,韩国政府先后三次下令废除汉字,结果造成了巨大麻烦。直到现在,韩国身份证上还标注这种汉字,如果只靠谚文连名字都分不清。



越南在这方面做得更彻底,胡志明上台后立即下令废除汉字,强行推广罗马拼音。这就导致现代越南人不认识汉字,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看不懂,因为越南的史书是用汉字书写的。

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还需要把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这就是越南现在遭遇的窘境。现在大量的越南历史书籍,只能陈列在图书馆中,普通人很难读明白



汉字难学难写?简化字搞起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文化人搞“汉字拉丁化”,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落后,另一方面当时的汉字也确实难学难写。

当时普遍采用的还是繁体字,写起来笔画繁复,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否则很难实现认读拼写。

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降低汉字的书写难度提高识字率,新中国成立后,就成立专门的部门,开始着手汉字简化工作



简化之后的汉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简体字。不过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过一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俗称“二简字”。

不过这版过于简化,失去了汉字表意能力,最终在一些人的反对声中被废除,1986年6月国家宣布停止使用。

对于简体字,很多人认为是建国后才创造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在汉字的整个发展历史中,字体趋于简化一直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们创造了诸多字体,尤其是行书、草书这类书法,书写速度快,追求字体飘逸,很多繁复的汉字都有简化的写法。

我们后来进行汉字简化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参考了历史上书法作品中的写法,将一些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同时又不失汉字的骨架审美和表意作用。



当初,一些精英力主进行“汉字拉丁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拉丁字母可以很轻松的使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而汉字在当时却很难做到

当然,这一切后来都得到了解决,后来电脑出现后,还有西方学者称电脑永远无法敲出汉字,但惨遭事实打脸。



汉字已经停止进化?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专业的学术领域,一直都有一种说法是西方文字在不断进化,而汉字已经停止进化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错觉,是因为西方表音的字母文字,只能平铺直述,随着历史发展,新事物出现后需要重新排列组合不断造新词,以至于需要掌握的词汇量越来越大。

譬如英语中有一个极其复杂的词,由45个字母构成,除了非常专业的医学人士之外,几乎没有人会拼读,更别说书写了。



这样一个超级长的单词,一看就让人不明觉厉望而生畏,如果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简单的三个字——“尘肺病”。

但凡上学小学的中国人,都能写出来这三个字,并且通过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由粉尘引发的肺部疾病,三个常见字组合到一起,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再比如近几十年来出现的火箭、卫星、电脑等新事物,两个常见的汉字组合一下,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特征。



但字母文字就没办法轻易实现了,只能再造新词来表示这一含义。还有诸如小牛、公牛、母牛、牛肉这些词,通过汉字很明显能看到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但字母文字却各有各的写法,相互之间看不出有丝毫关系。

所以说,不是汉字停止了进化,而是当初古人造字时,理念太过先进,以至于随便几个字组合一下,就能轻松表述新事物



汉字是“神的语言”这一说法,一点都不为过。两千多年前始皇帝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快速发展,如果把汉字拉丁化,无疑是开历史倒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