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图文并茂、全方位呈现“大宋史”即宋辽金西夏史的历史面貌。

《插图大宋史》是著名史学家、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的名著《细说宋朝》的插图本。本书以《细说宋朝》为文本底本进行了必要的更新和修订,更为突出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大宋史”的概念,配以丰富精美的插图。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02



★ 一曲盛世危言里的“清明上 河图”,打开汴京,新旧党争,官场大地震——

“拆洗王安石”,千年反转?苏东坡,反青苗法的一生?司马光,如何为富人辩护?宋神宗君臣,神了?

贫富分化,撕裂加剧,我们百姓细民的钱袋子,经得起怎样的折腾,真的能被“政策”保住?

北宋的改革大业,一次并不顺利的王安石变法,何以影响中国上千年?

这一“中国故事”,竟然启发了大萧条之后的美国副总统?

以“理财”为入口,给“管理”以镜鉴,映照中西古今将近1000年的金融变迁史——

读懂了青苗法的前世今生,也许就读懂了中央帝国的“财运”密码,历史还能“开倒车”?

★ 一部文字故事版的“千里江山图”,赏心悦目,只此青绿——

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人在历史中“如何命运”,真实的历史,比小说精彩!

王安石——号称“古代金融大才”,其实是一个堕入深渊、千年翻身的公共偶像?

华莱士——罗斯福新政之后的美国副总统,为何留下“王安石拯救了美国农民”的传闻?

林语堂——中西流行的《苏东坡传》,在“王安石热”中提供了怎样的冷思考?

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奖得主,是另一个时空的“王安石”?

《大宋理财》聚焦青苗法,纵览千年史,在文明互鉴中审视王安石的“金融帝国”……

★ 一本前所未见的“王安石变法”新著,千年青苗,普惠金融,路在何方——

王安石变法,是“理财”,还是“敛财”?

改革的初心,是“济贫”,还是“富国”?

青苗法的运作,是“金融的逻辑”,还是“权力的逻辑”?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世称“王荆公”,备受争议,同时在财政与金融史上也享有盛誉。

作为致敬,财视中国2014年设立并发起金融行业“介甫奖”,逐年颁奖,意在表彰金融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机构与个人。

《大宋理财》聚焦改革博弈,不仅讲历史故事,而且将问题意识直指当下。

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理财的重要举措是青苗法。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个世纪,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坛严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旧党争,直至北宋亡国。无数人的命运因为青苗法而发生变化。苏轼因反对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废除青苗而战斗,蔡京通过恢复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灭亡,南宋开国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仓法结果依旧深陷困境……

本书讨论了宋朝历史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历史命运,借青苗之眼,管窥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从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入手,参照古今中外农业金融的实践经验,回应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还是“聚敛权臣”的历史公案。

03



◎为什么说中国三千年历史上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何以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框架?

◎秦汉帝国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是怎么形成的?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该制度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弊病?这些问题的积累又如何导致了秦汉帝国的解体?

◎为什么历史上对秦汉的评价会有巨大的差异?矛盾的关键点在哪里?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汉魏之变”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它不如“周秦之变”重要?为什么它没能跳出秦汉奠定的格局?

◎唐宋与秦汉相比又如何?盛唐超越了汉代的“古典商品经济”高峰吗?

◎为什么汉代与古罗马在经济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质含义会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

这本书讲透了秦汉,也讲透了中国历史和精神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些东西。

04



全景式描绘13世纪中叶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变革

焦点式勾勒宋亡元兴时代下赵孟頫、文天祥等南宋士人的命运抉择

宋史学者、CCTV“中国好书”得主吴钩做序力荐:“这本《临安之降》视野之大,聚焦之细,可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他是博学多才、品貌逸群、仕隐两兼的赵孟頫

他是雄才伟略、知人善任、文武兼修的忽必烈

本书描绘了13世纪中华大地宋亡元兴、“临安之降”的历史变局中,以赵孟頫、钱选、文天祥、牟应龙等南宋士人忠死、孝忍与隐逸的抉择与命运。南宋士人的人生脉络与宋元战争的宏大史诗交相辉映,场景反复切换,人物不断涌现,一部宋元之际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

05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06



◆◇许倬云重磅力作,一本书讲透台湾!

许倬云拥有大陆、台湾、海外多重生活经历,并亲身参与过台湾地区的重要改革,是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既从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从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本书是了解台湾来龙去脉的绝佳读本!

◆◇台海问题热点不断,两岸人民热切关注

这是一本写给海峡两岸中华同胞的台湾简史,讲述台湾同胞自己的故事。理解过去的台湾,才能看清现在的台湾。台海问题不断升温,台海关系备受关注。从本书入手,或许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台海问题,并能取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部台湾人的精神与困境之书!

本书不同于许倬云其他硬核历史作品,而是一部热忱之作。许倬云: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世纪70 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