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手抖颤动常被归属于“颤证”、“振掉”等范畴。若颤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病情持续进展,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对颤证的辨证思路同样丰富多元,总体而言,致病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肝风内动。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抑郁、或突受惊吓,会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久化热,引动内风。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当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便会出现肢体震颤,尤以手部最为常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清晰地表明,颤证与肝脏的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这类患者常出现肢体震颤,头摇,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等症状。治疗应以平肝熄风、养血柔筋为原则。


止颤汤,组成:天麻、钩藤、全蝎、僵蚕、白芍、当归、鸡血藤、葛根、甘草。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能有效抑制肝风内动,缓解震颤;全蝎、僵蚕搜风通络,祛除经络中的风邪,加强止颤效果;白芍、当归、鸡血藤养血柔筋,滋养筋脉,缓解因血虚导致的震颤;葛根舒筋活络,通利经脉,改善肢体僵硬;甘草调和诸药,使药效更加平和。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养血柔筋、搜风通络之效。该方适用于因肝风内动、血虚筋脉失养导致的震颤,如手抖、头摇、肢体震颤等症状的患者。




2.气血亏虚
长期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或久病体虚,会导致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从而引发震颤。气血是濡养全身的根本,当气血不足,筋脉失去滋养,便会出现肢体震颤、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景岳全书》中提到:“振掉者,气血虚也。”明确指出气血亏虚是导致震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患者常出现肢体震颤,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治疗应以补益气血、滋养筋脉为原则。
补气养血止颤汤。组成: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鸡血藤、枸杞子、甘草。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益气生血,为君药,能有效补充气血,增强体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补血活血,滋养筋脉,缓解因血虚导致的震颤;鸡血藤活血通络,舒筋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甘草调和诸药,使药效更加平和。全方共奏补益气血、滋养筋脉之功,可有效改善气血亏虚导致的震颤症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