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战役纪念馆依托馆内丰富的革命文物、战役遗址和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作用,精心打造出了一条“场馆+遗址+大中小学”相融合的系列思政建设新路径,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培养具有时代担当与使命感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坚实的教育资源支撑。
建强场馆
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起来
3月28日,兰州战役纪念馆的院子里站满了前来祭扫、参观的队伍。大家在参观完两个基本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后,来到兰州战役纪念馆在清明期间组织开展的“红色传承签名旗”活动现场,进行签名留念。
签完名的李杰深情地说:“我们此次活动以兰州战役纪念馆、营盘岭战斗场馆等‘历史发生地’为课堂,通过现场教学,充分体悟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李杰是团结新村社区组织前来参观的一员,他们这一批次共有80位成员,后续还将有两批人员陆续到来。
一面面承载着深情厚谊的签名旗帜,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一曲曲激昂嘹亮的红色歌曲……生动鲜活的教育资源使兰州战役纪念馆这一大思政课教育场馆的育人作用更加凸显,激励着每个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砥砺前行。
作为甘肃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兰州战役纪念馆除了主动拓展提供“场馆+遗址”相结合的教学场地外,还坚持“走出去”战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与大中小院校合作,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助力“智勇铸魂 学礼明德”思政课程建设。
2021年以来,兰州战役纪念馆与华林路第一小学合作,发挥兰州战役红色资源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学校主体建筑植入兰州战役元素,为学校捐赠《冲锋》雕塑,将兰州战役及甘肃解放中的英雄故事、图片、战斗口号等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营造红色文化环境。
此外,还在重大纪念节日,走进学校开展红色课堂、流动展板、红色故事讲述及红色歌舞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铸魂育人,助力形成适合中小学教育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独具特色、形式生动的大思政课体系。
壮大队伍
让大思政课师资力量强起来
在兰州战役纪念馆内,讲解员吴丹正在为西北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质监党支部与亚泉湾物业党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入党积极分子、公司骨干员工讲解兰州战役中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页页珍贵资料,在吴丹绘声绘色的讲解中,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聆听的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崇高伟大的革命精神。
“此次思政课别出心裁,以‘缅怀英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主题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向英雄先烈敬献鲜花、重温入党誓词、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沉浸式方式,呈现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红色大思政课。”西北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质监党支部带队马昌表示,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教育引导大家立足本职岗位,更能够培养大家的家国情怀。
吴丹是兰州战役纪念馆优中选优培养的强大师资力量中的一员。兰州战役纪念馆通过开展干部职工社教能力评价,对所有讲解员的授课能力逐一评分,按照等级评选担当思政课兼职教师的优秀师资力量。对获聘的大中小学校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模式、授课技巧进行把关审核,培养选拔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目前,有省级兼职教师3名、市级兼职教师4名,有大中小学聘请的兼职教师、校外辅导员15名。
此外,兰州战役纪念馆还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打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平台。每学期,从合作学校中选拔培养25名小小讲解员,经过理论学习、实地教学、考核验收,为培训合格的小小讲解员颁发志愿讲解员证书。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小小讲解员320人,部分小小讲解员升入中学后成为学校文艺骨干。同时,遴选优秀讲解员定期进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小小讲解员讲述兰州战役故事”活动,为参观团队讲解两万余人次;更重要的是还推选优秀小小讲解员参加省市各类讲解员比赛,其中吴梓洋代表兰州市参加2023年甘肃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志愿组比赛,获得优秀奖。
为了优化利用大思政课成果,拓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受益面,以现有成果为基础,结成馆校共同体,协力推动“以校带校、共同进步——兰州战役红色故事走进乡村学校”活动,初步形成以华一校为示范校园,以榆中县马坡乡孙家湾小学为中心,辐射附近3所中小学,共同开展“智勇铸魂 学礼明德”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兰州战役纪念馆定期走进4所乡村学校,以故事讲述、临时展览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每年邀请乡村学校学生与华一校学生共同举行毕业季活动,与华一校学生共上一堂思政课,增强红色故事进校园思政课带动力。
创新方式
让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起来
打开兰州战役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纪念兰州解放”“故事汇”“兰战微视”“红色足迹”等专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里既有兰州战役中的红色故事,又有全国革命圣地、红色旧址;既有妙趣横生的文字普及,又有生动直观的影像资料。人们只需轻轻一点,便能随时随地畅游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情怀。
除了线上平台,兰州战役纪念馆还通过与学校合编红色校本教材,推动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针对高年级,出版《红色的土地》——红色革命传统系列教育读本,包括《永远的8·26》《潘冬子遇见海娃》《燃烧的七根火柴》3本;针对低年级,出版《红色童年》《红色少年》系列读本共9本;确定特色校本教材为学生必读书目,安排学时讲授,将“智勇铸魂 学礼明德”思政实践教学建设融入学校教育,融入课堂和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明将至,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3月28日上午,兰炼一小组织六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及党员教师代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通过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师生共同经历了精神的洗礼。“参观了兰州战役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大豆谣》的创作背景和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主人公罗力立如何从一粒大豆中获得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我希望自己能够像罗力立一样坚韧不拔。”兰炼一小六年级二班学生尚怡辰说。党员教师杨老师在兰州战役纪念馆门口坚定地说,为了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激励新时代少年勇担复兴重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后续学校将进一步结合校内外红色资源,组织主题班会、红色故事演讲等系列活动。
从场馆建设到队伍培养,从线上宣传到线下活动,兰州战役纪念馆在大思政课的建设中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与实践,致力于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兰州战役纪念馆将持续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将“场馆+遗址+大中小学”系列思政课程做活做深,将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田,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高地,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激发更多人的爱国情怀发挥重要作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靖博 见习记者 王子忠 包玉霞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