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童海云





视觉中国供图

“带孩子去科技馆参观,全程跟着讲解员的节奏走,孩子什么也没记住。”这是一位家长的留言,也是许多校外科普课程学习成效的一个缩影。中国科普研究所2024年有关调研数据显示,超半数的青少年认为现有校外科普活动或课程“形式大于内容”,大多时候都是在“走马观花”。

现阶段,许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广东深圳就提出“万物作教材,世界做课堂”的校外课程目标。那么,校外科普课程如何实现“走心生长”的蜕变呢?

从被动接受到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校外科普活动的重心还在于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学习方式以传授和讲解为主。产生认识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受众角色认识不足。角色重塑就是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可以根据展览主题,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

例如,深圳气象站与某中学合作,共同开发了“半天暴雨预警实践课”,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工具赋能”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作为气象研究员,经历了完整的科研流程——

9∶00-10∶00,数据采集:分组操作气象监测设备,记录温湿度、风速等实时数据;10∶15-11∶00,模型构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社区地形沙盘,模拟暴雨径流路径;11∶15-12∶00,方案推演:设计智能排水系统方案,通过编程控制微型水泵进行压力测试;最后是成果展示:学生制作动态预警流程图,现场演示AI算法如何预测积水点。

打造认知场域

校外科普基地大多有特定物理空间,物理空间也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不简单是展品陈列的背景,其参观的路线也不是固定不变,其学习产生的逻辑也可以是场域化的而非线性。

比如,上海“科学方舟”将场馆改造成科幻船舱,场馆整体设计为“星际探索飞船”,通过舱体结构划分功能区(驾驶舱/实验室/观测站),墙面采用动态星图投影,地面嵌入LED灯带模拟飞船航行轨迹,入口设置“重力感应舱门”,通过人体姿态识别触发不同欢迎语。每个任务节点设置物理谜题(如齿轮传动装置解码)、数字挑战(编程控制机械臂)、协作任务(多人合力调整轨道参数),学生通过完成“太空任务”解锁知识点。为了强化空间的叙事功能和学习逻辑,核心舱体可通过电动隔断拆分为12个独立实验区。

提升学习参与感

学习社区设计有利于改变学习的目标性和参与感,帮助学习者在参与场馆学习前就熟悉场馆的基本内容,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游览后深度挖掘场馆内容,促进持久地学习。

通常,学习社区的建设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制。比如,深圳“青少年创客联盟”学习社区就设计了线下和线上社群。线下工作坊每月举办“科技夜市”,学生摆摊展示自制气象仪、环保装置等作品。线上社群通过“科学答疑树洞”,邀请相关专家定期直播答疑。

科普基地也可以设置一些轻量化的学习社区,减少管理的负担。英国“科学博物馆学习计划”中,要求科普基地将10%的展览空间辟为“错误展区”,展示科学家失败案例。这样的小型空间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在相关的展区通过留言、贴纸条、涂改等简便的方式参与讨论和学习。

搭建知识体系立交桥

在校外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完成认知地图的构建。例如在“气候变化”主题中,学生通过拖拽温室气体、冰川融化等图标,自主建立因果关系链;“文物修复师”活动中,学生需要搜索相关历史背景,评估信息类型,虚拟操作修复。

课程向“走心成长”蜕变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新技术的运用,比如借助AR/VR实现虚实结合;利用AI强化知识检视。同时,还需强化学习成果的可视化,比如设计学习护照、数字徽章、家庭任务套餐等。

当我们把课程设计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认知建筑师”,从“标准化普及”转向“个性化育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这样的课程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学生成长,学生才会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在探索中认知,在认知中创新,推动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