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饭圈文化”的狂热化逐渐从娱乐领域蔓延至公共空间,粉丝在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聚集、追逐、拍摄等行为屡屡引发秩序混乱与安全隐患。今年以来,首都机场公安已对31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粉丝进行处罚,并联合多部门约谈文娱机构,再次引发社会对“饭圈文化”治理的广泛关注。此类治理行动不仅折射出“追星”行为边界失守的深层问题,更凸显了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共治协同发力的必要性。
法治是捍卫公共利益的准绳。因涉及登机口聚集追拍、隔离区逗留拍照等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首都机场公安今年已对31名粉丝作出行政处罚。这表明,法律对公共场所行为的规范并非模糊地带,而是有明确的处罚标准。而在惩戒的同时,“法治亮剑”的意义更在于警示。通过严格执法、持续打击,向社会传递了清晰信号:个人追星行为不得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
尽管执法行动获得多数公众支持,但仍存有争议。部分观点认为,经济处罚难以遏制狂热粉丝的行为。此外,粉丝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明星航班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这背后隐藏的隐私泄露问题亦需重视。长远来看,治理“饭圈”乱象既需要通过细化公共场所行为规范、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强化法律震慑力,也需要通过多方共建,深化行业监管。
构建协同机制,压实行业责任,是整治“饭圈”、破题公共场所秩序共建的关键。首都机场公安的治理模式值得关注。据悉,首都机场公安联合文旅部门、文娱机构建立“三方协同机制”,通过约谈、行业引导等方式推动源头治理。这一机制将执法部门的末端处置与行业的源头管控相结合,形成闭环管理。例如部分公司为追求流量,默许甚至鼓励粉丝的极端行为,泄露明星行程、煽动接机活动等。此次约谈直击行业痛点,要求企业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避免将公共秩序成本转嫁给社会,为破解“饭圈”乱象提供了新路径。
在多元利益交织的现代社会,法治与共治双轮驱动,不失为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表达动态平衡的有力举措。未来,如何将短期震慑转化为长效机制,仍需法律、行业与社会的持续协作。唯有如此,“饭圈”文化方能褪去疯狂,回归理性。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