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微风拂面,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奶奶的叮嘱:"清明不晒被,晒了招是非。"当时不解其意,只是遵循。如今细想,这些看似简单的民俗禁忌,实则蕴含着先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智慧。清明节,这个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节气,不仅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清明已有"墓祭"之俗,后来与寒食节融合,成为了人们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的重要日子。在这个生死交汇的时刻,有哪些习俗是我们需要铭记和传承的呢?


清明三禁 一禁:不晒被褥,藏着季节更替的养生之道

"清明不晒被,晒了招是非"这句谚语流传已久。表面看是迷信,实则有其科学道理。清明前后,乍暖还寒,天气多变,晴雨不定。这时晒的被子很可能遇上突如其来的阵雨,反而会沾染湿气。更深层的原因是,清明时节正值季节交替,气温忽高忽低,夜间仍较凉,若将被褥晒得过于松软,容易导致夜间受凉。

我的老家在山东,那里有句俗语:"宁可清明前一个月晒被子,不在清明节晒被子。"奶奶解释说,清明前,冬被还需继续使用,晒一晒可去除冬季积累的湿气;清明后,天渐暖,该换夏被了,此时晒冬被已无必要。这一习俗,恰是农耕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精准把握。


二禁:不动土,尊重生命的智慧

“清明不动土,动土伤阳气”。传统观念认为,清明时节阴气渐消,阳气初生,此时大动干戈,有伤阳气。从现代角度理解,清明前后,正是万物萌发之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生命活动频繁,大规模翻动土地确实会打破自然生态平衡。

去年清明,我回乡下老家,看到邻居王大爷在地头修整田埂,却不急着翻地。他笑着说:"清明前后,地里的虫子都活了,土里的好菌也在工作,这时候翻土会伤了它们。再等几天,让它们把土养好了,咱再栽种,庄稼才长得壮实。"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三禁:不穿新衣,低调和谐的处世哲学

"清明节不穿艳衣新裳"是许多地区的传统。清明祭祖,本应庄重肃穆,过于鲜艳喜庆的服饰不符合氛围。更深层次看,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提醒人们在缅怀先人时保持内敛态度。

我外婆家在江南水乡,那里的清明讲究穿素净衣物,她常说:"花花绿绿的衣裳,容易招惹是非。"这看似迷信,实则是提醒人们在特定场合注重礼仪、尊重传统的处世智慧。


清明三食:舌尖上的春天 青团:绿色的思念

清明时节,江南地区少不了这一抹翠绿。青团取艾草汁与糯米粉制成外皮,内馅多为豆沙、枣泥或肉馅,色泽碧绿,口感软糯。艾草具有驱寒除湿的功效,正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青团的文化寓意在于"清"与"青"谐音,象征生机与希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道:"清明才过社前后,种秧插架忙不休。"描绘了清明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而青团恰是农忙时节的便捷食品。

简易做法:

  • 食材:糯米粉200克,艾草50克,豆沙馅200克,清水适量

  • 步骤:将艾草洗净煮熟,取汁;艾草汁与糯米粉调匀成团;取适量面团按扁,包入豆沙馅;上锅蒸15分钟即可


馓子

北方地区清明祭祖,馓子是必备祭品。这种由面粉、鸡蛋和白糖制成的酥脆点心,形似麻花,意喻"三子登科",寄托了人们对后代学业有成的期盼。

馓子在祭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礼记》中提到:"祭祀之礼,必以甘脆。"馓子外酥内软,甜而不腻,正合此意。古人认为,甜食可以安抚先人在天之灵,也能抚慰生者的思念之情。

简易做法:

  • 食材:面粉500克,鸡蛋2个,白糖100克,食用油适量

  • 步骤:面粉加鸡蛋和少量水和成面团;擀成薄片后切条;条状面团搓成麻花状;油温七成热时炸至金黄


清明粿:南方的祭品

福建、广东等地区流行清明粿(青粿)。这种用艾草汁和米粉制作的糕点,常包裹豆沙、萝卜丝等馅料,蒸熟后碧绿如玉,寓意生机盎然。

清明粿不仅是祭品,更是亲友互赠的礼物。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清氛围,而清明粿则为这一节日增添了几分温情与甜蜜。

简易做法:

  • 食材:糯米粉300克,粘米粉100克,艾草汁200毫升,豆沙馅200克

  • 步骤:两种米粉混合,加入艾草汁揉成面团;取适量面团包入馅料;放入蒸笼蒸15分钟即可


清明3做2忌:传统中的生活智慧 3做:感恩先人,珍视当下

祭扫先祖:清明扫墓是最重要的习俗。今人思古,慎终追远,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教育。带上供品,整理墓地,燃香叩首,不仅传承了孝道文化,更提醒人们珍视亲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可以简化仪式,但不应忘记这份情感联结。

春游踏青:古人云:"清明节前后,万物皆显,宜于游玩。"带上家人,亲近自然,既能感受春天的生机,也能舒缓工作压力。唐代诗人杜甫《清明》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生机勃勃,正是踏青的好时机。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民间传统。古人认为,风筝飞上天空后剪断线,可带走霉运。从现代角度看,这一活动能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增进亲子关系。我小时候,爷爷总会在清明节带我到郊外放风筝,那种线牵着风筝、心连着天空的感觉,至今难忘。


2忌:尊重自然,顺应规律

忌激烈运动:清明时节,气温变化大,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但抵抗力尚未完全恢复,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以免损伤身体。适度的踏青和缓步走是更健康的选择。

忌乱砍树木:清明恰逢植物生长季节,此时砍伐树木不仅伤害生命,还会影响生态平衡。我小时候,村里有棵百年老槐,爷爷告诉我:"清明不动槐,槐树保平安。"这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生态保护的朴素表达。


清明节,既是缅怀先人的时刻,也是珍视生命的契机。随着时代变迁,传统习俗也在不断演变。现代人可以用环保祭祀代替焚香烧纸,用线上追思代替远途奔波,但不变的是那份思念与敬意。

记得去年清明,我陪父亲回老家祭祖。墓前,他轻轻擦拭石碑,说:"人活一世,能被记住就没白活。"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清明节最本质的意义——记住来路,才能走好未来。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缅怀中感恩,在传统中创新,既保留那些承载文化密码的习俗,也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毕竟,最好的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生活里,而不只是尘封的记忆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