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现在生活压力大,好多年轻人都指着父母帮衬呢,但有时候啊,父母过度帮衬,对整个家庭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儿。

今天就来说说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啥——不是穷,而是父母都60岁了,还老在做这两件事!

一、父母被透支的晚年

我有个朋友叫张叔,60 岁出头了,还在建筑工地干活。

有一天凌晨三点,我去他临时宿舍找他,就瞅见他在那儿翻来覆去睡不着。

手机屏幕的光照在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特别明显。

我就问他咋啦,他说儿子在微信群里问他房贷还差五千块钱,能不能给凑凑。

我就看着他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他就跟我说起他老伴去年住院时说的话:“你非要把自己熬成灰,才能放过孩子们吗?”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特别常见?

其实像张叔这样的老人可不少。

在北京一家大医院的老年病科走廊里,有个 62 岁的王阿姨,她也是退休教师呢,正给她女儿打电话呢。

她在电话里说:“你弟补习费我给你出了哈,不过你们得给我写借条。”

你听听,这声音都是哆哆嗦嗦的,可态度那是相当坚决。

就这种情况的老人啊,可不是个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3 年有个《中国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报告》,里面说 60 岁以上的老人给成年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能达到 47.8%,这里面差不多三成的老人因为这个都过得紧巴巴的,入不敷出啊。

这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经济上的关系啊,真有点不正常。

就像在杭州有个心理咨询室,有个 35 岁的陈先生跟我吐槽过。

他说他妈每次给他钱的时候,感觉就跟施舍似的,还说养他根本就是赔本的买卖。

有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说过,父母晚年还一直这么花钱帮子女,说白了就是以前对孩子的人生管得太多,这种控制欲一直延续到老都有。

这种看似“为子女付出”的做法,实际上就像道德绑架一样,弄得子女心里特别累,父母呢,还自我感动得不行,结果越来越孤单。

二、还有不少父母到老了都成了子女的“情感傀儡”

我在上海一个高档养老社区就见过,有个 68 岁的赵伯伯,在那儿教他孙子写毛笔字呢。

工作人员提醒他去参加健康讲座,他摆摆手说:“等送完孩子再去。”

你说他这一天天的,早上六点就得起来送孙子上学,下午三点又得去接,晚上还得盯到深夜给孙子检查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有个调研,说超过 60%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退休以后啊,都成“全职保姆”了,这里面差不多四成的人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他们啊,就完全陷在“为子女而活”的圈子里,自己都没生活了。

我就想起《都挺好》里的苏大强那样的父亲,整天就知道操劳,就觉得自己这么做才有价值,其实呢,在精神上和子女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不过话说回来,这问题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关键得建立健康的代际边界

我听说成都有个社区服务中心,在那儿开了个家庭会议。

有个心理咨询师带着一家人写“情感账户”,就是把心里对彼此的想法啥的写下来。

那个 72 岁的张奶奶看到孙女写着“希望奶奶多为自己活”,一下子就哭了。

现在这种代际沟通的活动在全国都在搞,为啥呢?因为大家都明白了,家里人关系要好,得有界限,还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还有个日本作家叫岸见一郎,在他写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了“课题分离”这个说法,这对咱们中国家庭其实也有启发。

父母得清楚,管得太多就超出自己该管的事了;子女也得明白,让父母能舒舒服服过自己的日子,才是真孝顺。

你看啊,在养老院那长廊上,有个 83 岁的李爷爷,他以前也是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可不一样了。

他在老年大学学国画,在社区还当志愿者呢。

他常说:“子女又不是我做出来的作品,他们都是外面世界的公民,得自己去生活。”

咱们得让他们把担子放下来,这样他们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咱们这个家呢,也才能在两代人都相互支持的氛围里,变得更温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