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习惯:
每次出门,地铁、公交,甚至步行时,你都得戴上耳机,只为让融入自己的的世界。
工作时、学习时、吃饭时……耳机几乎不离耳,仿佛没有它就无法专注。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个“生活小习惯”,可这样的习惯可能正在“慢慢偷走”你的听力……
今天一起来聊聊,耳机用得太多,真的会让你失去听力吗?
一、音量太大,耳朵“中招”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有 11 亿年轻人面临着听力损失的风险,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耳机使用不正确。大约有2000万~3000万名年龄为20~69 岁的人因耳机音量超过90dB而导致听力受损(参考文献:武汉市某园区客服人员佩戴耳机对听力的影响及危险因素)
很多耳机在音量调到最大时,声音甚至可以达到115-120分贝!这可是火车从你身边经过时发出的声音强度,甚至可以比得上摇滚音乐会现场的音量。而持续2小时120dB的噪音暴露即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这么大音量的刺激会对耳朵造成什么伤害呢?
鼓膜和听小骨受震动:强烈的声音直接震动鼓膜,再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内部的毛细胞。
耳蜗毛细胞无法再生:这些毛细胞一旦受损,是无法再生的,这意味着你可能会经历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持续的伤害: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下,毛细胞会逐渐失去功能,听力衰退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还要快,最终影响日常交流。
总结:一旦损伤,听力难以恢复。
二、耳机越用,耳朵却越“疲惫”
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耳机使用的时间过长,耳朵会变得越来越疲劳。每天持续长时间戴耳机,尤其是在高音量下,耳朵的感知能力会逐渐下降。你或许已经注意到:
周围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听到的音乐开始显得不再清晰,甚至有时候听不清楚别人说话。这种“模糊感”是耳朵发出的警告信号,告诉你它已经“吃不消”了。
在年轻人群体中,早期听力衰退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你或许觉得自己还年轻,但这并不意味着耳朵能承受无限的高音量冲击。
研究显示每天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80分钟的青少年主观听力问题发生率为16.8%,尤其是高频听力损失不易察觉,但是可导致患者言语识别率下降及耳鸣,即这类人群最早会出现在嘈杂环境下的语言理解能力下降,表现为能听的见别人说话但是没有听懂,这便是隐性听力损失尤为突出的一个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这个症状,需要尽早至医院检查听力。
三、4个tips,避免耳机带来的“耳聋”
1. 遵循“60/60法则”:音量不超过60%,每次不超过60分钟
音量最好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同时,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长不应超过60分钟。
为什么呢?人耳的耐受度有限,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耳蜗毛细胞的损伤。
建议:每使用耳机1小时,最好休息10分钟,让耳朵得到恢复。
2. 噪音隔离功能很重要
在嘈杂的环境中,比如地铁、公交等地,不要为了“听清”而提高音量。这样反而会给听力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在这类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不建议再继续佩戴耳机听音乐等。
若不得不需要在这类场景下佩戴耳机,尽量选择主动降噪耳机,这些耳机能有效阻挡外部噪音,保护耳朵免受噪音侵害。研究表明在噪声环境下,耳机的隔噪效果从优到差分别为入耳式耳机、耳塞式耳机与头戴式耳机。
(参考文献:噪声环境下使用主动降噪耳机对听力的保护效果研究)
3. 选对耳机,佩戴合适才是关键
耳机不止是音质好就行,佩戴的舒适性同样重要。
避免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它们对耳道和鼓膜的压力较大,容易造成不适。
耳罩式耳机是更好的选择:它们能够有效分散压力,减少对耳道的压迫,让耳朵感到舒适。
4. 控制音量,不要高于环境噪音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需要外出,尤其是在繁忙的街头或闹市,避免把音量调得过高,建议音量控制在周围环境噪音的三分之一。
5. 双耳交替佩戴耳机
如果你需要长时间佩戴耳机,尽量左、右耳轮流佩戴耳机,使听力疲劳得以充分恢复。
撰文:沈怡琳
编辑:张子晴
门诊时间
向明亮主任:周一上午,周三下午(总院)
王士礼主任:周一下午,周三上午(总院)
孙星梅主任:周一下午,周三全天(总院)
耳聋耳鸣眩晕专病门诊:周二、三、四、六全天(总院),周一、五(北院)
中耳炎专病门诊:周五全天(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