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消失19年的留级制度要恢复了?
2025年2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出台。
其中的第14条“适度放开特殊教育学生的学籍变动权限”,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图源:教育部官网
有人认为,这是留级制度“隐形回归”了?
图源网络
其实目前并没有哈,《办法》中明确指向的是“特殊教育学生”。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提到,未来随着学生数量的下降,学校的学位资源将不再那么紧张,那时候就可以考虑探索面向普通学生的留级制度或跳级制度了。
这么听起来,未来留级制度回归,还是存在可能的。
而这次大家对留级的关注和热议背后,也让一些问题被拿出来深入讨论。
1
为什么留级制度未来可能推行?
在不少人看来,留级制度的实行与否,其实是与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我国留级制度这些年的变化和调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留级制度。
那时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
语文、数学两科有一门不及格;
或者外语、理、化三科中两门不及格;
或者其他学科三门不及格;
给予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的,将被留级;
另外,体育不及格初中不得毕业。
有网友分析,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不过到了千禧年初,留级制度开始被叫停。
有网友分析道,这可能是因为九十年代时,各地都出现了小学入学难的问题,而留级生会占用其他适龄学生的就学名额。
此外,千禧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从为了让更多的人尽快地上岗创造价值的角度,留级制度被叫停也能理解。
图源:“元宝”AI
也大概正是出于上述原因,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禁止强制留级,仅允许因病休学等特殊情况缓学。
那么,为什么如今又觉得未来可以考虑恢复留级制度了呢?
其实,这跟网友分析的当初取消留级制度的逻辑是一致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调整是跟着大环境走的。
有网友分析道,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从量大转变为了质优。
所以,目前大家对留级制度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未来应该尽量多的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
为什么很多人希望回复留级制度?
它好在哪?
其实,与其说大家期待恢复留级制度,不如说是期待学校的教育能够允许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NO.1
培养孩子,慢一点也没关系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上,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对于学习节奏较慢或身心发展滞后的学生群体来说,降一级学习也是为他们提供补救的机会。
网友小馨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小馨由爷爷奶奶带着在乡村小学读到了五年级,那时小馨在学习上一直很吃力,语文数学一次没有及格过。
后来,小馨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转学到了市里的小学。不过由于小馨的基础太差,学校要求她必须重新从四年级读起。
图源:AI
父母本来还担心耽误了小馨,没想到重读让小馨补回了从前落下的知识点。
小馨觉得,自己就是典型的开悟晚的学生,是留级给了自己补救和打好基础的机会。
从小馨的经历里我们能看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速度慢一些,就很容易和学校里的教学节奏脱节,而一步跟不上,就容易导致步步跟不上。
但学习节奏较慢,不是一个孩子被放弃的理由。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恢复留级制度,能让有需要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
NO.2
每个孩子有不同天赋
除了学习节奏上的差异,每个孩子的天赋也不尽相同,但当下的评价体系往往以学习成绩来筛选人才。
一些不符合这套单一评价体系标准的孩子,面临的就是长处被埋没,短板被凸显。
小辉大学时听从家长的意见读了当时热门的土木工程专业,但由于自己对这一专业并不感兴趣,上课时兴趣缺缺不怎么听课,导致大一就因为挂科太多而被勒令降级重修。
他索性借此机会申请了降级转专业,去了自己更感兴趣的计算机学院继续学习。
图源:AI
转专业后的小辉学习热情高涨,不仅成绩好,还跟着志同道合的同学四处参加竞赛,积攒了许多奖项和项目经历,连续两年拿到了奖学金。
“我觉得我后来能一路走得很顺利,主要原因还是我在做我自己擅长的事情。不管是编程还是建模,在这个过程里我就觉得自己在玩游戏,还是我自己擅长的那种,越玩越上瘾。”
如今我国产业体系多元化,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也意味着对多元人才的需求。
而有的孩子只是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但在适合的地方,他可能就是佼佼者。
NO.3
让快的快,慢的慢
有节奏慢的孩子,自然就有节奏快的孩子,因此,有家长期待“留级”,自然就有家长希望孩子能“跳级”。
有些学生的年纪虽然还小,学习水平却已经超越了同龄人。如果不允许这些学生跳级,反而有可能“耽误”这类孩子的发展。
图源网络
不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跳级机制,长期处于政策模糊地带。
根据之前实施多年的学籍管理办法,跳级需满足十分严格的条件,包括家长申请、学校测评、教育部门审批等流程,且仅适用于“学习能力远超同龄人”的学生。
相较而言,许多国家则建立起了完善的弹性教育模式:
例如美国允许学生根据学术能力跳级,既能激发高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图源:AI
英国则建立了系统的学生知识水平评估机制,为水平超前的学生提供跳级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在德国,弹性学制还配套了全民免费补习、心理疏导和职业分流体系。
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合理的跳级制度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不过也有家长反对留级和跳级,认为这可能导致人为的给孩子分了三六九等。
图源网络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的思虑并非多余,留级与跳级制度回归,仍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班级划分和师资配置的问题,当班上既有留级2次的11岁“大龄”学生,又有跳级上来的8岁“神童”,带班老师的又该如何管理?
毕竟,教育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建立起“弹性学制”,政策上的“开口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配套举措。
3
建立健全的留级制度
需摘掉留级生的“差生”标签
除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整合优化,留级制度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留级生长期以来被贴上“差生”标签,很多留级生因此产生了自卑感和羞耻感。
一个赶不上学习进度而被迫留过级的孩子曾说:
“想起来第一次听到留级这个词的时候,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完善的留级制度,需要让留级生不再感到“低人一等”。
NO.1
留级生背负不小的心理压力
有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乡镇中学里,许多班上都曾出现过留级生“专属”座位。
一些在学习上感到比较吃力的学生,追赶不上同龄人的进度,被“留”在了那张课桌上。
图源网络
对于大部分尚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来说,班级几乎是唯一的社交场所,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老师、同学打交道。
然而,留级会让他们脱离曾经熟悉的集体,产生“被抛弃”感。
不仅仅是被原来的班集体“抛弃”,更深层次的,是成为所谓“后进生”,被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抛弃”到后面。
此外他们还需要面临融入新集体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会因为留级经历遭到排挤和歧视。
很多留级生由此变成了同龄人中的“异类”,他们在学校里无法正常社交,变得更加封闭。
NO.2
为留级生撕掉“差生”标签
过往,我们在留级这件事上叠加了太多的贬义,直接将留级生等同于差生,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背负巨大压力。
我们需要让留级,回归到一个中性词。
对于社会来说,需要建立到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以单一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
图源网络
对于学校来说,需要为留级做好配套措施。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王先云就指出:
学校还应当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为降级学生制定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并帮助做好课后补习和心理疏导。
而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家人,可以留心观察孩子,看其在现有学习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和空间。
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落后,除了帮助孩子在学业上进步,还可以允许孩子暂时落后,尝试帮孩子“找长板”。
最后,差生其实从来不是某类人群, 而是一种困境。
带他们跳出这个困境,你会发现:
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他自己。
参考资料:
[1]九派新闻-“留级”有限重启,回归教育节奏的本质
[2]童书妈妈三川玲-“留级”又回来了,背后有重大的教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