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300字,预计8.6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用独特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群做书人,他们自称“半路出家”,做着一份“良心活儿”,甘愿十数年如一日为特殊孩子编写教材,哪怕只是让孩子们稍稍自立于社会。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我们在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付出艰辛和汗水的特殊教育教材编写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团队历时10年,终于完成新版特殊教育教材编审任务,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且听他们娓娓道来。
因为受到好朋友的影响,杨茹选择一直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大约4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她来到人教社,继续特殊教育学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她留在了人教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成了教材编写团队的一员。
虽然已经是博士后,但杨茹从没想过,编写特殊教育教材会这么难。
在领到《生活适应》八年级下册《辉煌的文学与艺术》一课编写任务的时候,杨茹犯了难: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流传下来的经典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作为教材编写者,应该选择哪些内容介绍给我们的特殊学生呢?编写第一稿时,她什么都不舍得放掉,“四大名著”“京剧”“汉字与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艺术”,等等,都被收罗其中,颇有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意味。
在组织方式上,她也按照传统思路,把四大名著的背景、内容精髓、经典故事一一进行介绍,生怕漏掉什么细节。在编写研讨会上,与会的一线特教教师们不禁感慨:好像在看一篇学术味很浓的文献综述!长达16页的篇幅连成人读起来都费劲,更别说那些特殊孩子了。主编也提醒她,在编写时要真正站在特殊学生的立场上,要思考如何一下就能抓住孩子的目光,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好取舍,生动形象地呈现这些内容。
在后来修改过程中,编写团队抽丝剥茧,最终将课文标题和内容聚焦,同时采取一种颇具“意识流”色彩的写作手法,使其更能体现教学逻辑。屡易其稿之后,一篇只有4页,却简明扼要、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适切易懂的课文得以诞生。
人教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原主任朱志勇说:“普通孩子学自己的名字,可能教5遍、10遍就记住了,但是培智学校的孩子,光是学会叫‘妈妈’可能就要练习1000遍。”尤其是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较差,这对培智教材的编写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志勇和他的团队也势必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今,这项艰辛而充满责任感的“工程”,历经十年,终于迎来收官。2014年,受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组织专业队伍,启动新一轮特殊教育教材的编研出版工作。以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盲、聋、培智三类教材共涉及20余个学科,经过调研、研讨、编写、初审、试教审读、复审、复核、出版稿审核等环节,审定后逐年投入使用,直到2024年,全套共429册新版特殊教育教材编审任务全面完成。
新版特殊教育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有哪些特点?编辑团队做了哪些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后续还将通过哪些方式促进新版教材的使用?人教社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团队的几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新版特殊教育教材出版背后的故事。
编写难度大,大量前期调研是关键
耗时十年编写的这套新版特殊教育教材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特殊教育国家审定通用教材。此前的旧版教材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使用,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也变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盲、聋孩子逐年减少,同时轻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可以在普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残疾程度与过去相比更加严重,多重残疾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旧版教材逐渐难以满足特殊儿童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了让特殊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编写新教材已然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自2014年以来,人教社勇挑重担,精心组织,集结了一批业务素养高且富有爱心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来自不同领域,有教育心理学专家,他们深知特殊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学科教学专家,对各学科知识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长期奋战在一线的特教教师,他们最了解特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大家怀着共同的目标,踏上了新一轮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征程。
为圆满完成此次编写任务,提高教材的适切性、实用性和质量水平,人教社各编辑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如承担培智教材编写工作的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座谈会议等形式,调研了全国256所培智学校的教学情况。承担盲校音乐教材编写的音乐编辑室深入一线课堂了解盲校音乐课的实际开展情况,并走访众多盲校音乐教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承担聋校数学教材编写的小学数学编辑室,走访了北京启喑、广州聋校、衢州聋校、厦门聋校、泉州聋校、贵州黔东南民族特殊教育学校、榕江聋校等,召开数学教师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并将“聋校数学教材结构设计”发给14所聋校征求意见。这些前期调研工作为之后的教材编写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和现实依据。
2016年12月,《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正式颁布。同年,人教社依据这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出部分学科首批22册起始年级教材,2017年7月全部通过审定后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编写理念
基于广泛调研和悉心研究,编写团队在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呈现形式以及教学资源建设上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处处彰显了“人教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性。
新版聋校教材增设“沟通与交往”课程,构建了包含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沟通方式的一整套学习系统,帮助聋生掌握多元沟通交往技能。在调研中,编写团队发现听障孩子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与普通人相处往往存在一定隔阂和沟通困难,由此产生了不少矛盾甚至导致失业。因此,新版教材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和他人沟通交流,培育健全人格,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获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新版盲校教材包括盲文版和低视力版教材。低视力版教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字版教材”,它并非简单地把字号“变大”而已,在开本大小、字体字号和颜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无障碍处理,更加注重版式设计和图文色彩分布等因素,力求做到既保持教材生动 活泼的 呈现形式,又尽量方便低视力学生阅读。
新版培智教材在编写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采用了独特的“双线三段”体系。“三段”即指低(一二三年级)、中(四五六年级)、高(七八九年级)三个学段。“双线”则指贯穿编写全程的两条关键线索,一条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线索,另一条是紧密关联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线索。这样的编写方式得以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对同一主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断复现、强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主题的理解,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知,也为培智学校开展综合课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编写团队设计了一组人设,包括4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中的所有学习内容都是围绕这组人设产生的。同时,根据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国家与世界这五大板块,来相应地设置教学内容,让新版培智教材从纵向上看是分科的,但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科的内容彼此呼应、相互关联。
这种编写方式,实际上是编写团队给自己增加了很大难度,但却更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让特殊儿童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诚如人教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主任徐勇雁所说,“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致力于解决孩子一生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生活的难题,也是这项事业肩负的使命。”
不断完善细节,教材的使命是育人
教材编写格外注重细节,新版培智教材对细节的把控更是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每一幅插图中的所有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打磨。以四年级培智教材《生活语文》中的《量词歌》一课为例,这是一首适合低龄孩子的经典儿歌,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串起了多个量词。翻开这一页,我们看到,插图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以一个孩子为主角,画面里有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孩子手里拿着五本书,拎着的笔盒里有六支笔,旁边还有七棵果树,草地上盛开着八朵花,天空中飞着九架飞机,远处停着十辆车。徐勇雁说:“培智学校的大多数孩子都存在刻板性认知,跟他说是几个,他就一定要去数,但凡图文匹配不上,可能就理解不了,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必须把儿歌里提到的所有元素都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插图中,插图还必须尽可能符合实际。编写组在插图元素完成和符合实际之间找平衡点,这项工作非常有挑战性。”
目前,新版特殊教育教材全套共429册的编审任务已全面完成。在逐年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大部分教材正辅助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2023年,人教社以问卷形式邀请全国约2.06万名特教教师参与“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出版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并实地走访各地的特教学校进行访谈。调研结果发现,新版特殊教育教材使用覆盖率高;教师对新版教材总体满意度较高,对教材内容的结构编排、丰富度、难易度以及语言插图呈现形式比较满意。同时,调研也发现,部分新版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和呈现形式需增强针对性,配套资源与培训尚需加强。
诚然,教材的研发、编写与出版并不是目的,投入使用并在教学一线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才是教材出版人孜孜不倦追寻的使命。朱志勇介绍,教材投入使用后,教师培训已经通过多层级、多渠道开展,包括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的国家级培训,以及省级和地市级的教师培训,还有一些地方组织的教研活动等。“相关的教材培训,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一年要做30多场。后续我们会重点关注对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培训。”
除此之外,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还在探索开发与培智教材配套的辅助资源,如题卡、字卡、点读笔、视频、教辅具等,争取能够为培智教育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谈及10年来参与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的经历,朱志勇百感交集。“我一直说我们是‘半路出家’,做着一份‘良心活儿’,哪怕能让这些孩子稍稍自立于社会,我们的尝试 就是 有意义的。”
*本文图片由人教社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