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闹市区烧纸有很大安全隐患。图/IC photo
3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不料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烧毁、2辆烧损,无人员伤亡。4月1日,新京报记者从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目前,嫌疑人张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这是一起因为烧纸引发的事故。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自以为只是遵从一种“民俗”。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当事人按照老家的习俗,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金元宝”祈福,她经常在这两个日子前后烧“金元宝”。
但“民俗”并不是借口,也不能为危险行为加上一层滤镜。《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六条“维护公共卫生方面应当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中,明确提及“不在道路、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区域焚烧、抛撒丧葬祭奠物品”。这表明了对街头烧纸的态度。
而当事人在烧纸过程中也没有基本的防火意识,烧完纸没有用土掩埋或浇水,也没有确认纸钱是否烧透。由此酿成了巨大的损失,自己也将付出沉重代价。
这件事也再次敲响警钟:清明将至,人们表达追思、洒扫祭祀要格外注意公共安全,自觉抵制在道路、居民区等公共区域烧纸焚香等陋习。
清明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但此期间也是火情的高发时间段。3月25日召开的北京市2025年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就介绍,“今年清明祭扫森林防火形势较往年异常严峻复杂”。
而从往年情形看,2019年以来,北京市共发生森林火灾27起,其中16起发生在清明祭扫期,占比近60%。甚至就在前几天还发生了类似案例,3月22日,房山区张坊镇一村民上坟烧纸引发山火,肇事人员涉嫌失火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由此可见防火形势的紧张。
焚烧祭祀用品在一些人眼中是“民俗”,但传统民俗也要和当代生活相匹配。尤其是在城市之中,人员高度密集、财物财产集中,公共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考量,那些不合时宜的习惯需要被改造重塑,以适应今天的生活空间和时代语境。
事实上,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都常会看到关于文明祭扫的倡议,从这起案件看,这些倡议依然有进一步强调的必要。值得注意的是,以北京为例,文明祭扫不仅是一种表态,相关部门也提供了具体的支持,倡导市民朋友选择鲜花祭祀、植树纪念、网络祭扫、代为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提醒公众,各殡仪馆、公墓等祭扫场所内严禁使用明火、吸烟、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请市民朋友理解。清明期间,将安排城市管理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主要路口值守,对街边烧纸、公共区域焚烧、抛撒丧葬祭奠物品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诫引导,避免出现火情等安全事故。
另外,北京将在清明期间开通十条扫墓专线,各殡仪馆也将免费提供各类祭扫用具用品、祭祀鲜花、应急药品、热水纸杯、雨伞雨衣等物资,同时还提供现场祭扫、代为祭扫、网络祭扫等祭扫服务。
这些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涵养新的社会习惯,让文明祭扫新风深入内心,内化成人们的自觉,从而形成新的全民共识——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扫墓祭祀,既寄托追思也顾念安全,既延续传统也顾及现实。
这起损失惨重的案例,应引发各方重视。文明祭扫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安全和权益的社会准则,人们应自觉遵守。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