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最近,听体制内的朋友说,身边些人掀起一股“换手机号,换微信”的浪潮。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感到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家有了新的社交圈,要与过去彻底“断舍离”,还是另有隐情呢?
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这些体制内的人之所以换手机号和微信,是因为担心纪委的检查。
如今反腐倡廉大背景下,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愈发严格,手机作为信息存储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成为检查重点内容。
关键是几乎没有谁的手机经得起检查,现在技术手段非常高明,无论你删除不删除,都可以分分秒秒恢复手机的上网信息、交易记录,把人剥得一丝不挂。
所以,为了根除隐患,唯一办法就是把手机号和微信号注销,然后洗心革面用新的手机号和微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隐藏过去的自己,避免不必要麻烦。
这不禁让人陷入深思,一方面查手机与保护隐私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平衡?在维护纪律和规矩的同时,个人隐私的边界又在哪里?
另一方面,又有谁能真正经得起查呢?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碎片,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痕迹,那些试图通过更换手机号和微信来逃避风险的人,真的能够做到全身而退吗?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喜欢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成功,把痛苦当作快乐。那些惧怕出问题而频繁更换联系方式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用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逃避现实呢?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不被查到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天网恢恢,侥幸只是暂时的苟且。
对于那些担心被查的人来说,与其想着如何逃避,不如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问心无愧,毕竟只有真正的清白,才是最可靠的“护身符”。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可以按图索骥,谁换手机号、谁换微信,说明背后肯定有问题,一查一个准。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挑不出任何毛病,或者从来不犯任何错误。
若用显微镜去看世界,会发现到处都是肮脏的病毒,没有一个干净的场所。
若盯着隐私挑毛病,每个人都经不起审判。
既要惩治违规逾矩问题,也不能丢了基本的法治正义。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对手机的检查和管控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依法检查搜查个人手机,绝对不能随意侵犯个人隐私。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