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记者 巩悦悦 曲阜报道
编者按:职业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广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这片产业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职教先锋”专栏,深度报道山东职业教育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山东经验”。
清明前夕,曲阜市殡仪馆馆长陈刚盯着手头的一份数据资料陷入沉思——去年馆内承办的300余场告别仪式中,相当一部分遗体需要面部修复,但全馆能担此重任的遗体美容师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依旧采用传统缝合的方式,与年轻家属的需求差距较大。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不远处的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那里去年迎来了首批殡葬专业科班生。“我们等了30年,终于要等来对口专业的人才了。”陈刚说。
行业痛点:青黄不接的“手工时代”
曲阜市殡仪馆的40名员工平均年龄45岁,依然沿用传统缝合技术处理遗体。这座农业县的殡仪机构,过去以遗体火化、运输、冷藏为主要业务,但随着城镇化推进,村民迁入楼房后无处设灵堂,殡仪馆告别仪式需求激增——2024年已突破300场。
“需求增长倒逼服务升级,但技术断层让我们举步维艰。”陈刚无奈地讲述着手工时代的困境。其实,他的遭遇并非个案。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殡葬行业年缺口1.2万人,9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年毕业生不足千人,而现存从业者中仅有少部分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
山东省老龄化数据加剧了紧迫性。《202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4.62%,死亡人口持续超过出生人口。“殡葬专业虽小众,却关乎‘大民生’。”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系主任徐西朋指出。
在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课堂上,首批39名科班生正在听讲。
职教破局:行业升级“倒逼”专业转型
在殡葬专业的课表上,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
今年2月,23岁的张如意入职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她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殡葬业发展研究》课上,引导学生探索行业创新:“我们学习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殡葬服务,比如数字纪念、在线祭扫等,这将是未来行业的重要方向。”
据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生涛介绍,该专业培养目标直指行业痛点:“我们面向殡仪馆、墓地、殡葬用品销售公司等领域,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了解到,该校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涵盖殡葬文化学、遗体防腐整容、临终关怀等核心内容,并融入儒家文化基因。例如,专职教师陆文慧在《殡葬文化学》课上结合《论语》讲解“慎重追远”,强调告别仪式的文化认同和人性温度。
“学校正与兖州、泗水、邹城等学校周边殡仪馆合作,计划让学生尽早进入实操岗位。”徐西朋透露,学院还计划在石门山校区建设康养实训基地,引入 AI、3D 打印等技术,探索生态殡葬、数字整容等创新服务,回应老龄化社会的多元需求。
去年9月,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首批招收39位学生,成为全省第一个开设殡葬专业的高校。
偏见突围:
从“忌讳”到理性,“00后”为殡葬业注入新活力
去年,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首批招收39位学生,其中9个名额为追加计划,报考热度远超预期。然而,社会偏见仍在。学生任昱臻坦然:“当我告诉朋友专业时候,有人疏远,有人好奇,但家人支持我。太奶奶是红娘子军,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们对生死看得很淡。”
教师张如意也经历过心理蜕变。从教前,当她在殡仪馆为3岁逝者布置鲜花时,家属颤抖的双手让她意识到,殡葬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如今,她要求学生在模拟遗体清洗时“连假人也要轻拿轻放”,每次讲课都要强调“尊重逝者,更要抚慰生者”。
为消除误解,不少殡葬专业的学生开始在社交平台科普殡葬行业,学生则组织殡葬文化展览、临终关怀等志愿活动。在生涛看来,“00后”更关注职业价值而非标签,这为殡葬行业注入了新活力。此外,社会观念正从“忌讳”转向“理性”,殡葬专业的报考热便是最直接体现。
“年轻人的加入,将为殡葬行业带来质的飞跃。”在陈刚看来,殡葬专业的开设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生涛表示,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他们会努力将殡葬专业打造成高水平特色专业。
海报>>
(海报设计:宫照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