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父母抱怨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努力学习?还想要个好成绩,这怎么可能呢?
甚至父母会把孩子不学习的原因都归结为偷懒和吃不了苦。
的确,现在的孩子好多都吃不了苦,也很会偷懒。可是偷懒背后,还夹杂着孩子自身的无奈,而这些父母往往看不到。
在我答疑父母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成绩很优异的孩子,突然开始断崖式下跌,然后就惧怕考试,甚至退回到家里,不愿意面对学校。
家长很焦虑,很着急,也埋怨孩子太不上进。但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苦楚与焦虑和挣扎,更看不到孩子的躺平和厌学背后其实也是实在撑不下去后的自我保护。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上进,但孩子之所以躺平厌学,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了多少努力也没有效果,或者经历了太多的挫败之后,慢慢对自己没信心了。
家长纠结的点,往往是:
我的孩子之前那么优秀,他怎么可以摆烂和自暴自弃?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比父母更清楚成绩的意义,上学的好处,以及努力可以有很多的结果。
可是孩子又身不由己,他们控制不了自己上课会跑神,也控制不了自己会发呆,也控制不了那些不会写的题,以及乱七八糟的想法。
看着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的学习,他们当然会觉得自己这样躺平太不应该,可是心动却无法行动,因为压根都没能量迈出第一步。
孩子难道不想努力?不想有好成绩吗?
并不是这样,孩子比谁都想上进,每耽误的一节课,每浪费掉的一个小时,孩子们都无比自责和内疚。
可是一旦面对学习和面对困难时,孩子又会不由自主发呆,不由自主的焦虑和无法行动。
孩子也知道不好好学习的结果,也清晰不努力一定是要落后的。明明他们知道现在摆烂,将来一定会后悔,但却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还是选择了止步和躺平。
或者说,有时候躺平并不是孩子能控制的,他们的心力无法支撑行动力。
于是在潜意识中,孩子完成了对自我的保护,将痛苦、纠结、挫败和失望以及对自己的灰心丧气都包裹起来,让自己在虚拟的世界中隔绝起来。
我之前也会埋怨考得不好的孩子,还不努力,根本无法接受他。后来当我明白失败后的孩子才是最难受的,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纳,希望父母允许他们摆烂和躺平一下。
在父母的理念中,没成功就不努力,但却忽略了默默努力也没有进步的孩子,轻视孩子的坚持与进步,认为孩子不过是假努力。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在孩子躺平的时候还恶语相向和步步紧逼。
当我明白学习和成绩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即便孩子在躺平之时,我也不多说一句话。
不再唯结果论,也不再急功近利,而是允许孩子即便是个普通娃,依然觉得他很好。只要孩子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即便结果没那么优秀,也已经足够好。
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呀。
很多孩子的突然不努力,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受到了父母太多的打击,遭遇了太多的挫败以及内心的卡点越来越多。
于是就会破罐子破摔,开始厌学和躺平,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干脆提前放弃努力好了。
有一个很真实的原因和恐惧是,孩子担心自己努力也无法成功,于是干脆就不努力了,也好过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
每一个摆烂躺平的孩子,都曾经有一段积极上进的时期,认真听课,仔细完成作业,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每一个躺平的孩子,都是因为在最难过和最煎熬的时候,不被父母理解,不被人看见内心的脆弱和无助,所以才会选择“不努力”来为自己开脱。
所以,越是在孩子不努力,躺平摆烂之时,越需要父母给足更多的正向反馈,慢慢的孩子就有力量走出不努力和自我否认之中,找回目标,落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