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生母王采玉

蒋介石给人的形象就是光头,所以民间称呼他“蒋光头”“蒋秃子”是可以理解的。可为什么民间对他还有个称呼,叫做“蒋二秃子”呢?

原因在于,有说法称蒋介石在蒋家还有个哥哥,他本人在蒋家排行老二。按照中国的民俗,一般称呼家中的男孩子,都是按照大小排行来称呼为老大、老二……等;称呼女孩子,也按照大小排行来称呼为大妮、二妮……等。

蒋介石的哥哥叫做叫蒋介卿,比蒋介石大整整12岁;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国军)总司令时,曾给他安排了一个浙江海关总督的职位。

那么,民间对于蒋介石还有一个“郑三发子”的称呼,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因是这样,民间传说,蒋介石和蒋介卿并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按照民间说法,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是带着蒋介石改嫁给的蒋介卿的父亲蒋肇聪,所以蒋介石和蒋介卿的亲生父亲也并非一个人。

说法称,蒋介石的亲生父亲叫郑福安,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郑大发,老二叫郑发,蒋介石小名叫合成、又名三发子。所以,民间对蒋介石就有了郑三发子的叫法。

而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原来叫王采风,是改嫁给蒋肇聪以后才改为叫王采玉的。按照我国民俗,旧时男孩子随母改嫁后,要改为继父的姓氏,所以,这才有了以前的“郑三发子”,成了后来的“蒋二秃子”。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


蒋介卿

有人解读蒋介石的另一个名字“蒋中正”,说其中隐含有“蒋宗郑”的意思,是在表明自己其实是郑家的后代。这些民间说法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当然不可考究。但是有据可考的是,1941年,重庆曾经发生过河南人郑绍发(即郑发)找蒋介石认宗亲的事。

当时,蒋介石曾多次安排自己的拜把兄弟戴季陶等要员给予接待,并资助以大笔款项。但是最终没有认亲成功,反被蒋介石安排戴笠将其软禁。《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有一篇李任夫的回忆文章“军统特务机关息烽集中营黑幕”提到了郑绍发,以下是其中一段:

  • ……关于住在营内的特别优待“修养人”其生活状况,各有不同,但活动范围,则大致相似,可以举出几人为例。
    (一)蒋介石的胞兄郑绍发:这个神话性的人物,只要你一见面,就可以肯定确是蒋介石的同胞兄弟。他自1941年从河南跑到重庆来找蒋介石,不特没有会见,反而被扣,先拘禁在重庆的白公馆,曾与我同住过。以后为保守秘密,又转息烽营。
    据军统人说,这完全是戴笠的布置,蒋介石并不知道。但实情如何,我们也无从明了。反动派为照顾郑的一切,除衣食住优待外,初次即为其寄200元回家,以后每月还代他寄几十元。
    从这点看,可能出于蒋介石的指示,不过为了自己的面子,不便与之相见而已。郑自到息烽后,自住一个小屋,被准许在营内一部分地区走动,但一不许与人接谈,二不许走近一般监房。但以后就去向不明了……


郑发


台湾“国史馆”收录有“郑发呈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为请求谒见”


沈醉回忆中说起过郑发寻亲之事

还有消息称,沈醉曾参与此事的具体处理。有一个据称来自沈醉晚年回忆的说法称:“每次,沈醉去看郑绍发时,他都跟沈醉喊冤枉,最后还说,我不认这个兄弟了还不行吗?放我走吧。

“但是,蒋介石不表态,老郑就不能放。直到抗战胜利后,几经转移,在确保老郑出来不乱说后,最后从息烽把他秘密释放了。”

沈醉的这段回忆据说来自《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其中还有这么的一句:“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

关于此事,网上有一份“郑发呈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为请求谒见”,据称来自台湾“国史馆”(1948年6月22日,数位典藏号:001-015010-00001-101)。

还有说法称,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一位擅长画梅花的画家受邀访问台北时,蒋纬国在接见他时明确地说过:“我们是河南老乡!”

世事沧桑,关于蒋先生的身世众说纷纭,真实情况可能永不可知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民间按照传说,给蒋先生起的“蒋二秃子”和“郑三发子”两个别称,倒是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民俗传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