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沿着庄严寺门前的大蒸港畔骑行,累了,就在河畔的粉色花丛中休憩;饿了,到村里的中式、西式餐厅品尝美食;渴了,到乡村客厅的咖啡馆喝杯稻米咖啡;困了,留在满山乡遇民宿住上一晚。”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驻村第一书记单俞迪热情地介绍“村游”安排。
2023年7月进驻东厍村,吃住都在附近的单俞迪,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对这里产生了浓浓的感情。驻村第一年,东厍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单俞迪一边熟悉村级事务,一边协助村委投入示范村创建工作中。
“与村‘两委’班子携手走过最繁忙的创建示范村攻坚时期让我难以忘怀,在盘活集体资产、宅基地等工作中,在村党总支的党建引领带动下,村委、产业方、村民、合作社四方联动、齐心协力、共治共享的精神令我深深动容。”回顾一年半的驻村时光,单俞迪的声音透着激动。
借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东风,2023年底,经过前期反复洽谈沟通,东厍村村委与满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制订《练塘镇东厍村产业兴旺三年实施方案》,由“满山乡遇”产业方整体运营,联合村内现有产业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野龙果业、绿亚园林等,通过整村规划运营,打造青浦首个民宿集聚度假村。
试问乡村振兴给村里带来了什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改造,道路、桥梁、停车场、环卫设施、公共厕所以及宅前屋后村民的“小三园”得到建设和提升;19亩林地被建设成为供村民和游客小憩的生态氧吧公园。因地制宜打造的乡村客厅、村史馆、花桥、开放休闲林地、东厍社区中心·党群服务站等现代设施,让乡村变得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让村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加码。
乡村客厅原本是原来的村老年活动室,现在成为一个集会客、接待、会议、展览、样板间、活动室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引进的“野姜咖啡”品牌,独具创意地将青浦特产薄稻米的浓郁米香与咖啡的醇厚完美融合,制作出“稻香咖啡”系列,仿佛将整片稻田的芬芳都浓缩于杯中,令人赞不绝口。
三栋新建成的联排别墅房,是满山乡遇民宿集聚度假村里建成的首批民宿。蕴含巧思的设计,锻造出品质上乘的酒店式民宿,原木色风格的15间客房,错落有致、互不影响,为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居住感受。“我们以鲜花村落、自然美学的概念,打造乡野精致康养旅居目的地,提供多业态、多种消费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旅居需求。”满山乡遇品牌销售总监杨春雪介绍道。
“截至目前,村里共有700平方米的村集体用房、50余栋农房与产业方进行合作,”单俞迪介绍,不光是民宿,产业方还引进了不同的业态来丰富东厍村,LE208的入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这是村里第一家“洋餐馆”。咖啡机、披萨烤炉、电烤箱等西式厨具安置在“中国乡村”厨房,黑松露披萨、茭白烤鸡、茭白虾配腊味、烤牛排……菜单上呈现的是用当地食材制作而成的德式乡村风味菜点,两名来自印度的厨师在窑炉和烤箱前忙碌着,当地村民还担当起“帮厨”“传菜员”等餐馆助手。
餐馆老板麦克是一名已在上海市区工作了10余年的德国厨师,从餐馆设计到窑炉垒砖都亲力亲为的他告诉记者,由于从小在德国农村长大,在东厍村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希望通过美食与村民、游客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倡导惬意、闲适的生活方式。没有大肆宣传已经座无虚席,麦克决定在村里开设第二家、第三家餐馆,分别提供汉堡、融合中餐等餐食,为村民和游客们提供更多样性的就餐选择。
日渐完备的乡村基础设施,让大家感到是时候宣传造势、吸引游客了。去年端午期间举办的「花漾满山 乡遇东厍」首届绣球花节“火出圈”,短短三天就吸引4万多人次前来探访,掀起了一股绣球花狂潮,让这里一举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同年9月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2024上海练塘茭白节暨古镇文化旅游节也选址东厍村,9天四个板块二十余场活动,为乡村带来流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增量”。
正如扎根村庄的麦克一样,单俞迪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脚下的这片土地,“虽然两年的驻村时间有限,但我与东厍村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后依然会与村里保持联系,推介带领各方朋友多来东厍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乡村静谧的美好,助力乡村蓬勃发展。”
文:许怡彬
图:魏端端 许怡彬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