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7日,广元外国语学校开展小、初、高跨学段联合实验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以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教学观察、跨学段研讨与专家引领,探索贯通式实验教学模式,凸显了实验教学在学科育人中的核心价值,展现了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与突破。
联合
实验教学的时代使命与学段痛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实验探究”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但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且小、初、高实验教学长期存在断层:小学侧重观察兴趣培养,初中强调探究方法训练,高中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设计。本次活动通过跨学段联动和课堂观察,直面实验教学“五类现象”(实验替代化、过程形式化、思维浅表化、评价单一化、学段割裂化),促进学段目标衔接,构建“观察——探究——创新”的能力进阶链,推动教学从“知识验证”向“素养生成”转型。
突破
学科实践与跨段协同的创新路径
物理
用“震撼实验”诠释科学本质
黄奕老师通过“覆杯实验”“徒手挤水桶”等生活化实验,让抽象的大气压概念“可视化”,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化解抽象概念。结合托里拆利实验与生活工具测量,既构建大气压强理论,又提升实验操作与误差分析能力;以拔火罐、马德堡半球实验链接科学史,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人类”的价值,实现知识迁移与探究能力的双重提升,赋予物理实验课堂人文温度。
化学
以“问题链实验”培养高阶思维
文新莉老师从中考真题切入,直击主题——氢氧化钠变质及其变质程度,通过猜想、验证、讨论、探究、建模等科学探究环节,成功构建了“中考问题化学化,化学问题实验化,实验问题模型化”的教学闭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教学中设置的“异常现象”讨论环节,强调批判性思维。
生物
借“材料观察”激活探究意识
罗宜老师选用洋桔梗、迎春花等不同形态花卉,引导学生对比单性花与两性花的结构差异。学生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花的结构,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科学记录和互相讨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以课堂为支点,撬动实验教学变革。在课堂实践方面,强化实验育人功能;在学科教研上,则为跨分校联动,凝聚合力提供了优秀范例。
未来
实验教学生态的构建方向
议课环节,学校副校长陈子卫从顶层设计强调“实验育人”方向;曾义主任提供“素养落地”策略;夏茂军主任从实验教学的角色意义、价值体现与课堂实操发问,引领思考;教研组长文浩宇、杜永顺聚焦校本化实践,构建“战略——战术——实战”三级指导体系。
最后,联合教研指出了未来实验教学的路径,一是对标课程标准,找准方向;二是对标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筑牢基础;三是强化校本管理与组本研究,杜绝“随意替代实验、盲目拔高要求”现象,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同时还从跨学科融合角度设计“压力与结构”主题项目,融合物理、生物、化学实验,打造贯通式学习场景,真正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原理看得见,让规律用得上!
意义
实验教学的广外答卷
“实验教学,是触摸科学真理的手,是点燃创新思维的火,更是照向未来教育的灯。”此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是三堂实验课的展示,更是学校对新时代科学教育的前瞻性回应。以实验贯通学段,以协同赋能未来,广元外国语学校正以“实验育人”为笔,书写核心素养时代科学教育的新篇章!
撰文/卢晓艺 初审/刘鑫 编辑/吴建序 复核/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