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航程短、战果惨淡被讥为“机场保卫者”的米格系列战机,近期因俄乌战争出现转机。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俄罗斯空军正考虑增购最新改进型米格-35以填补战损缺口。尽管该机型航程提升至2000公里(较米格-29增加50%)、取消冗余设计以降低维护成本,但其关键电子设备(如主动电子扫描雷达)的缺失与产能困境仍引发质疑。
战争倒逼需求:200架战机损失催生“续命订单”
俄乌冲突三年来,俄军已损失超200架战机,迫使俄空军重启米格-35采购。此前俄军仅于2017年订购24架,且实际交付或不足10架。联合飞机制造公司(OAK)前负责人斯柳萨尔宣称,米格-35已升级为“4+++”代战机,具备模块化引擎与增强武器挂载能力,但匿名消息人士指出,俄国防工厂面临严重人力短缺,且“米格生产线已停工十余年”,重启大规模生产几无可能。
性能争议:成本妥协下的“半成品”
米格-35虽通过简化进气系统减轻重量、扩大机翼面积提升机动性,却因电子元件短缺放弃配备先进雷达,实战价值存疑。乌克兰电子企业高管直言:“俄军极少在战场使用米格系列,或许因其性能不足。”但俄方认为,相较于苏霍伊系列重型战机,米格-35的低成本与高出动率更适合持久消耗战。
产能困局:空头支票还是绝地反击?
俄航空工业内部人士透露,米格生产线重启面临技术断层与管理层动荡双重挑战:“即便高层下令增产,缺乏熟练工人与供应链支持,命令也难以落地。”此外,联合飞机公司CEO去职进一步加剧执行不确定性。分析认为,俄军对米格-35的需求实为“战时权宜之计”,其能否真正逆袭,仍取决于俄军工体系能否突破产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