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国商场发生一起爆炸案引起世界两大巨头高度重视。爆炸发生一小时后,就引得美苏两国争相报道。资料表明这起爆炸案造成一百多人死伤,凶手为何把地点选在人头攒动的商场?难道是敌特搞破坏?最后的真相却令人大跌眼镜!



60年代西单商场爆炸,波及113人,美苏煽风点火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因遭战火重创,整个国家还处于休养生息阶段,一切百废待兴。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严峻,同时遭美苏两国围堵。60年代的美国苏联还是世界巨头,他们担心我国会发展起来,不仅封锁我们的技术、科技,还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抹黑我国的机会。

1968年4月3日傍晚,我国北方特大城市一家著名商场发生一起恶性爆炸案,事发地点位于人头攒动的国营商场,造成上百人死伤。爆炸声响不到一个小时,《美国之音》和莫斯科广播电视台就争相报道这一消息,并就安全问题对我国作出抨击。



美苏两国虎视眈眈,一直找机会诋毁我国,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两国媒体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爆炸事件连续几天占据该国媒体。那么究竟是怎样一起爆炸大案,令两个巨头紧抓这个问题不放,后来这起案件又是怎么处理的?为让大家深刻了解事情的经过,我们先将案发场景还原出来。

前文说过,事发地点是一家大商场,具体来说这家商场建立于1930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规模之大,放在当时也在全国前十行列。建国后,著名商场公私合营,成为统一管理的国营商场。发生爆炸案、引起美苏两国重视的案发地点,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单。

相关文档记载,1968年4月3日,星期三,虽然是工作日,但傍晚时分商场里还是有不少外出购物的人。其中食品柜台前排着长队,等待新鲜出炉的美食,只想赶紧买回家和家人共享晚餐。



忽然靠近食品柜台的西南门发生严重爆炸,冲天的气浪将附近柜台和外墙的玻璃都震得粉碎。飞溅出来的玻璃渣,建筑碎块砸在行人身上,造成部分人受伤、血流不止。还有人被气浪冲出,飞起至几米开外。

碎石块、碎玻璃块、行人的惨叫声、奔逃声汇集成一幅惨痛的画面,哭喊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西单商场地理位置特殊,发生爆炸后当即有执法人员赶来调查,他们一方面安抚人员情绪,另一方面统计此次爆炸究竟造成多大损失。

和他们一起到达的还有医护人员,他们先是集中力量对伤者进行初步救治,然后安排人员把伤员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据统计,此次爆炸事件共有113人被波及,其中5人当场死亡,108人受伤,9人重伤。

火速调查,无名尸成嫌疑人

首都发生爆炸案影响一百多人,仅一小时后美苏媒体就幸灾乐祸,对此事大肆宣扬,因此警方怀疑是不是敌方特务潜入我国搞破坏。这一事件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当局也很重视,当即命令必须尽快破案。收到命令后,刑侦专家全部出动,对案发现场展开紧锣密鼓地调查,果然有所发现:



1、凶手使用的是引爆装置,而不是定时炸弹。引爆装置很粗陋,只能延时10分钟左右,如果是敌特袭击,肯定会采用更加精密的起爆装置。由此可以确定,此次爆炸案不是特工行动。

2、炸弹是5公斤左右的民用炸药,而不是军队或特务机构使用的炸药。据案发现场分析,凶手使用的炸药是一种混合炸药,炸药混合使用非常危险,正规机关是不允许这样乱用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炸药。此外,现场只有5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如果是正规单位,会在炸药里放置杀伤力很强的钢钉、铁片等物质。如果凶手真装上这些东西,现场死亡人数肯定会在几十到上百人。

3、据调查,5名死者其中4人是北京本地居民,还有一人不知身份户籍。警方将尸体拼凑大体完整,还能依稀看清原有的面貌。而这一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就陆续有家属来认领,当天没有回家的四人。据了解,这四人是来此购物,才遭遇无妄之灾。

这三大发现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首先可以排除特务袭击,另外第5名死者的情况实在特殊,使侦察员不得不多作考量。剩下的一具尸体损坏最严重,碎成好几段,一只胳膊甚至被炸出商场外,头颅也被炸飞。



据爆炸案的正常流程,一般距离爆炸点最近的人嫌疑最重,这些人很可能是为报复社会,而专门选择人多的地方同归于尽。因此第5具尸体就成为刑警们的主要突破口,经过反复侦查,果然在其身上发现一些疑点:

1、4月初天气渐暖,当天在商场的所有人都穿上薄衣物,而这具尸体上还裹着棉衣棉裤。

2、死者脚上穿着城里人见不到的土制布鞋,这种鞋子做工粗糙,城里人不穿,只有农民才会穿。

3、死者附近还有一个黑色手提包,警方在包上检测出含有爆炸物和TNT的成分。

根据这些线索,专案组推断这个人离炸药最近,应该是他将炸药装在手提包里来到商场,找准机会事实作案。那么凶手究竟是什么人?他又为何带着炸药在西单商场制造爆炸案呢?为查清事情真相,警方就这具无名尸展开进一步调查。

明确身份,亲属实证确定凶手

法医检测发现,死者为男性、北方人、身高1.7米、手脚都有老茧、皮肤粗糙,看起来像体力劳动者。其穿着和本地人格格不入,应该不是北京人。当时这种穿着通常都是河北山海关、张家口或者辽宁地区的农民,而现场提取到的引爆装置经调查发现,也是这两省产出。不过仅靠这些证据,远不能判定死者的具体身份。



这时有侦察员发现死者衣袋里有碎纸片,上面的文字或许能对案情侦查起到作用。刑侦专家们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费尽心思终于把碎纸片还原,原来这是一张辽宁省的粮票。众所周知,60年代物质匮乏,人们的衣食只能靠粮票领取。死者身上的这张粮票,证明他是辽宁人。

当时信息不发达,想要在辽宁省找到一个人太困难,更何况警方还不知道此人姓名,更不知道他家住哪里。范围缩小后,警方加大在辽宁省的调查,要求各县各乡各生产队积极配合,终于在一个月后,收到确切信息。

辽宁省宁朝阳地区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营子公社的工作人员汇报说,他们村一个叫董世侯的后生4月2日离开家,再也没回来。董世侯的老家十分贫困,这里的人尚难做到果腹,平日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生计,天天琢磨着明天的饭应该去哪找。因此即使村里贴出找人的告示,也没人关心。

后来还是董世侯的父亲见儿子长时间不回家,这才向大队报告。董父称,儿子已经失踪一个月,他走的时候拿着一个黑色的皮包,只说自己去办事,和家人匆匆告别就再也没回来。一个月后董父左等右等都见不到儿子,这才着急了。

为稳妥起见,警方将董父接到本市辨认尸体,最后确定无名尸确实是董世侯。董父说,儿子曾参加过当地修建水库的工程,负责点炸药开采石头。村里管得松,董世侯经常往家里偷拿炸药、雷管和导火索等。



此外,董父还坦白“他走后我发现藏在衣柜里,用水泥袋装的五六公斤炸药都没了。现在看来,竟是带到北京,搞破坏啊……他走之前好像在和我们告别,说再也不回来了,还特意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自己常用的东西也处理了。”至此,警方几乎可以确定制造爆炸案的就是董世侯,那他为何不顾死活,制造爆炸呢?

因为娶不到媳妇,农村男子爆破商场

董世侯的作案动机是什么?专案组成员在进行一番分析后认定董世侯的作案动机竟是“娶不到媳妇”。董世侯一家是富农,成分不好,经常受到村干部的歧视和打压。再加上当时整片地区经济不好,董家不仅难发展,还经常受欺负,想要娶个媳妇难如登天。

从村民口中,警方得知董世侯是个怎样的人。“老董家的都快三十了,还没个媳妇,这是要断子绝孙啊。”“经常听他在嘴里嘀咕,不想活了,不然就一起死。”“他可看不上我们这个小地方,经常吹嘘要去大城市闯一番大事业。”



警方认定,董世侯生活不幸、愤世嫉俗,这才报复社会的念头。只可怜当天去西单商场的行人,因为他一念之差,活生生丢了性命。即使运气好成功活下来,但那样大的爆炸案,足够在心中留下难以消除的阴影。

不过这起案件也有疑点,比如为何董世侯非要在北京找人头攒动的商场里搞爆炸、当时普通人想要离开县城都需要有介绍信,更何况从辽宁乡村到北京,这期间得有多少关卡要过。那时候的介绍信,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开出来的,农民想要去北京,更得有硬关系。

就算他因为娶不到媳妇、讨厌这个社会,但一个农村人在信息不发达的60年代,怎么会想到西单人多,他为什么选择商场?黑色提包离提着五六公斤炸药,沿途没一个人查?他把炸药引爆,还有10分钟才能爆炸,这期间他为什么不逃跑?

换言之如果他点炸药后跑了,警方找不到其尸体根本无法锁定凶手,确认究竟是谁干的。虽然警方以“董世侯30岁还娶不到媳妇,所以报复社会而结案”,但各界对此疑惑重重。值得注意的是2年后,在“一打三反”中,这起旧案又被提出来重审,还抓到一个嫌疑人。



这名嫌疑人被指有特务之嫌,但面对审讯,他一口咬定不知情,最后甚至在看守所自杀。直到现在,在相关卷宗的记录里,董世侯还是西单爆炸案的真凶,而他作案的原因仅仅是娶不到媳妇报复社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