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分享了《》有一条留言引发了我的思考: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写公号第10年了,我仍然很爱看留言,除了知道在这样的环境还有那么一群人愿意深度阅读,这能让我情绪充电,也是因为和你们思想碰撞可以激发我。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从这条留言产生的(也谢谢这位朋友哦)~

01

教育的迷思

留言提问里,我看到了一个很值得我进一步深思的关键词:大概率能成功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父母在做各种教育选择,包括怎么培养孩子的时候都会思考的问题吧。

大概率能成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确定性”。

7、8年前我就写过,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个人选择,而如今我想进一步迭代我的观点:教育,是每个家庭对于“确定性”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大家顺着我这句话想下去,下面这个情景是不是就更能理解了:看了各种育儿文章分享各种软实力,看完后都回归到,道理都懂,但我孩子作业还没完成呢,也不能和成绩挂钩啊。

-- 这类家长一定有个自己很认可的确定性:成绩不好没有学历其他都是白搭。

养育孩子选择哪条路,就像是开盲盒。

虽然都在说,要无条件爱孩子,但讲真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对于自己花了大量财力、精力、心力投入的人或者事,我们都会有心理预期,不可能做到不求结果,无怨无悔(一定有,但一定是少部分)。

而焦虑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我们发现自己的选择和心理期待产生了巨大落差。其实想想就很好理解,我做的选择是要找“确定性”,但出来的结果不仅不能让我更确定,反而有时候和自己心里预期南辕北辙了,更加不确定了。

在我当妈的11年中,我做过几千上万的选择,很多都会被啪啪打脸,我发现,不管我怎么学习育儿知识,如何权衡利弊,一心想着给小D做出做“确定的”选择,结果都会让我失望。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一次又一次发现选择所谓“最优”方法,却得不到我心目中“最优”结果后,我会处于各种焦虑和怀疑的情绪中,我突然想到一句话:

真正的疯狂就是总是重复做一样的事,然后期待不一样的结果。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就是那个自己追咬着自己尾巴但不自知的疯狂小狗。于是,我停下来,重新审视我的决策逻辑。

我发现这里面有个被我长久忽视的逻辑bug:不管是大概率能成功,还是注定能成功,这个词组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成功”的定义在不同环境和不同人的生活阶段中都是不同的。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追踪研究显示,SAT满分学生中仅17%在40岁时自评“成功”(

源于
《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著
) , 换句话说, 咱们父母此刻认为的“成功”,可能再过10年定义就变化了,更加不会是孩子也认定的成功。


图片来源:当当网

那能不能暂时就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我目前培养孩子的目标呢?当然可以,但哪怕就是这样,“大概率/注定”成功 仍然是伪命题。

这件事咱们单独拿出来想,都能想明白,别的不说,咱们活到中年,看过太多人了,以前年轻的时候还会去惋惜“他读书那么好,怎么就XXX”,或者赞叹“她读书一般,没想到XXX”。

现在,我面对这些很难再出现这样“激烈”的情绪了,因为我深刻意识到,人的所谓“成功”绝对不是从A就能推导出B的线性逻辑。

你们知道吗?我理顺这些后,顿时不焦虑了。因为我发现,本来就不存在“注定成功”,那么我所谓的“心理落差”也就不存在了。

我首先改变的一件事就是,每个选择就看当下,而不是做出选择后,立马脑补未来可能出现的“收益”,而且还因为潜意识“注定成功”的影响,把这个收益的美好无限扩大。

小D今天必须完成作业还是按时睡觉?

——我只看我(作为今天陪作业的第一负责人)和小D的状态,选择按时睡,我就不去脑补作业完不成了成绩下降了,孩子摆烂了;

选择做完作业,我也不脑补睡眠不足身高要矮了,长时间做作业视力要不好了。


图片来源:网络

选择就是选择,不贪图好处,也笃定没有那么多长期的影响后,每个选择就简单了很多。

02

反向思考

当我想明白了不存在“注定成功”这样的确定性后,我又继续思考一个问题,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是确定的呢?(人还是喜欢确定的动物)。

我猜你们都想到了那句被说烂的金句: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

但光喊口号不能指导结果,我就继续往下思考。

我突然发现,可以反向思考啊,不指望做了ABCDE就确定成功,但我们可以思考,不做ABCDE就注定不会成功(这里考虑到文章篇幅,我就不展开分享对于成功的定义,每个家庭可以不一样)。

这么一思考,顿时就找到了很多确定性,这也是我这些年分享的内容框架了:

1. 元认知的培养

也就是认知的认知,可以对自己思考的过程觉察和调整。

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吗?我前面那么一大段的分享,就是在展示我自己的元认知:我觉察了-调整了-思考了

这个能力太重要了,一旦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不会害怕未来环境大变天,自己犯大错误,因为我们时刻都能”发现方法不对并主动改变“。

不是自夸,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会分享自己的元认知,很多老朋友也会留言说,看多了大J的文章,现在遇到问题我也会问,如果自己是大J,会怎么做?这也是一种“习得”元认知的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拆解一下就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做起: 阅读能力、逻辑思维、复盘总结。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2.可能性拓展

能够看到“事情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未来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

举手来说说,多少人记得我曾经说过的,所有的愤怒都是对自己无能的反应,所以学习育儿不是为了一定能带好孩子,而是可以在面对很多问题时,我们多几个应对策略。

引导孩子除了“标准答案”还有其他可能性,拆解一下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做起: 想象力、勇气、逆商。

可以看一看这篇文章:

3. 意义构建:

一句话总结,我曾经分享过关于学习动力的关键:与我相关,对我有用,这就是在构建学习对孩子的意义。

这些年,不管大人小孩都会有一种“没劲”的感受,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在追逐效率目标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感受,慢慢灵魂跟不上肉身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图片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赋予意义",这是一种能力。对孩子来说可以从这三方面拆解:感受力、自我效能、独处留白。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4. 父母的自我成长:

又要来问了,多少人记得我说的,看别人的故事,涨自己的见识。这是我觉得最具像化来表达”父母的自我成长“了。

现在的环境,包括未来的时代,从来不缺信息而是信息过载,我们每天看似都在接受很多观点/干货/秘籍,但基本上都是一看而过,从未真正有深入思考、独立判断、为我所用。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大脑都是”乱糟糟‘的,感觉吸收了很多,但真需要思考的时候什么都干不了。

如果说,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选择,那么我们肯定需要 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让我们 可以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这件事就是从 “自我成长”开始。

能做的就是,少吃瓜,多思考;少看短平快视频/文章,多进行深度长度阅读。(当然,如果真做不了,那也不勉强,先活开心很重要)。


图片来源:牛津大学出版社

好啦,写得很长了,相信如果你理解了我上面的思考逻辑,那么看了我写的这些能力构建后,应该就不会来问:“但是孩子没时间做这些啊,都要完成作业?”或者,“做了这些,孩子成绩就一定好吗?”的问题了。

因为这不是我的教育理念所认可的 , 做了A就一定保证孩子 能 怎样怎样 (这也是为什么我 这些年推荐课程都会很克制的原因)。


图片来源:我自己

因为我 现在无比坚定地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每个生命 建立与不确定性和谐共处的认知框架,而非提供虚假的确定性承诺

“存在先于本质”,一个孩子出生时候是没有预设剧本的,他是通过自由选择逐步定义自己,而不是我们先预设了那个“本质”。

这篇文章估计不好读,但却是我很想表达的一些思考,如果恰好你读懂了,希望你留言点赞告诉我,我会很开心的。

正在团

昨晚直播和大家分享了我三月份的阅读书单,我是发自内心觉得,读书是最低成本的长见识。然后又被你们疯狂歪楼了,都看中了我脖子上的糖果色珍珠项链了


京润珍珠直播马上就要来啦,这次有挺多新品首发,他家总裁说攒了好久,就留着给我啦。当然啦,还有挺多的定制款式。而且还有个好消息,海水珍珠都降价了,我还在继续砍价。

另外也会有京润珍珠的护肤品, 恰好需要买珍珠的,记得预约来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