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啾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今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二天,姐妹们都在做什么?

这个假期,我带着啾啾和呦呦姐妹俩来到了大阪徒步。


这次出远门,一方面是因为春光正好,不论是景色还是气温的舒适度,都特别适合。


另一方面,我也遇到一些难题,需要一些空间阶段性的放空,想一想。

这次徒步路线和感悟,后面再和大家分享。今天的文章是我出发前提前准备好的,最近一段时间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看完应该会让很多姐妹颠覆,当妈这么多年来关于养娃的一条认知。


前一段,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发现有一类视频很火。

总结起来就是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测试孩子的忍耐力的。

视频的内容大同小异,大概都是在孩子面前放一盘他们最爱吃的草莓,然后,妈妈告诉宝宝,自己要去下卫生间或者洗个澡,跟宝宝商量好等回来后一起吃。


接着,宝宝等了一会,妈妈还没有回来,然后,宝宝就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拿起草莓看看又放下,看看又放下......

直到宝宝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就开始催妈妈,催了好几次,妈妈终于回来,两个人才可以把草莓吃掉。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能忍住不吃的宝宝,自控能力强,忍耐力好,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有人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觉得这样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作为养了两娃十几年的妈妈,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所以,我特意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了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资料和结论,最后发现,妈呀,我们之前对”延迟满足“存在很多误解,如果乱用这个法子来训练孩子,可能不仅帮不到孩子,还可能害了孩子。


“延迟满足”究竟会成就孩子

还是会毁了孩子?

其实,“延迟满足”最初源于一个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960-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开展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前后邀请了约600多名3~6岁的儿童参加。


在实验中,所有孩子都会被带进一个单独的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然后,桌子上放着一个盘子,里面有一个棉花糖。


接着,研究人员告诉孩子:“我有事情要离开房间一下,盘子里有一颗棉花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十五分钟后我回来,你没有吃掉的话,我会再奖励你一颗,你就可以吃到两颗,这个由你自己决定。”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孩子立马就吃掉了,有的孩子犹豫了一会还是吃掉了,只有约30%的孩子,最终等待了十五分钟,得到了双份的奖励。


后来,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采访,发现:


那些坚持到最后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成绩更优秀,能获得更高的学位,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压能力都会更强,也更少地出现诸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棉花糖实验的成果,让人们相信,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些年,有很多家长简单粗暴地把这个实验理解为,只要延迟满足孩子,就能训练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自控力。


然而,“棉花糖实验”在学术界却是充满争议的,认为实验结论在普适性上存在很大问题。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实验的样本小,无法代表大众群体;有的学者认为实验后期收集的成就信息不全面。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参与实验的对象背景较为单一。

由于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的Bing幼儿园做的,所以,参与实验的儿童,多为斯坦福教职工子女。他们属于高收入阶层,无法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上。



后来,为了验证延迟满足与长期成就的关系是否受到家庭经济背景的干扰,纽约大学的泰勒·瓦茨(Tyler Watts)等人将实验对象扩展到918名儿童,覆盖不同的种族、家庭收入(年收入低于2.5万至超过7.5万美元)和教育背景,并于2018年5月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家庭收入与延迟等待时间呈强正相关,

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家庭 儿童平均等待时间为3.2分钟;

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家庭 儿童平均等待时间为6.3分钟。

对此,研究人员解释,那些家庭经济稳定、且父母经常兑现承诺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等待更长时间,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儿童,因为资源匮乏,且父母常常无法兑现承诺,会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

想想也是,那些一直想吃却吃不到和想吃基本上就能得到满足的孩子,哪个会更能忍得住呢?大概率是后者吧?


所以,也有相关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是否能通过等待去获得奖励,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自控能力,而更多地表现了孩子对周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

如果乱用延迟满足来训练孩子,一次两次可能没问题,但是时间久了就可能迎来孩子情绪的大爆发,还有可能让孩子失去对父母和周围人的信任。

这不但没让孩子学会“自控”反倒可能让孩子走向“失控”。

所以,无论对于什么科学实验或者心理学研究,我还是觉得,我们不要只看“表面文章”,就简单粗暴地照葫芦画瓢。

还是应该更多看到表面背后的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看了这么多研究,再加上这么多年当俩娃老母亲的经验,我觉得想要锻炼孩子的忍耐力,让孩子学会自控,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实验,而是下面这两点。


让孩子学会合理自控的

最自然的方法可能是..

1、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可能是

让孩子学会自控的最自然的路径

其实每个孩子、每天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比如和朋友发生了冲突,或者挨了老师的批评等等。

这个时候,不让孩子刻意躲避挫折,而是陪孩子一起去面对和解决,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控,学会处理困难和挫折最自然的方法。


这种自然的挫折与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不同,是孩子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而不是明明父母能给却偏偏不给的刻意训练。

孩子是能明白这其中的差别的,也能在真实的经历获得成长。

我们现在的问题可能是在孩子经历正常挫折时想拼命避免或者过度保护孩子,但在生活风平浪静时却想给孩子刻意出创造挫折。

2、当然,也不能对孩子所有需求

都即时满足

当妈这么多年,我学到最好的经验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极左或者极右。

还是要分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好不要刻意地延迟满足孩子,也不意味着就要打着自由的旗号,对孩子的所有需求即时满足。


比如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我们完全可以不满足他,即使哭闹一下也没关系。

比如有段时间,啾啾疯狂迷恋小马宝莉卡,足足收集了800多张卡,甚至,她还带着呦呦一块玩。


在我们家,如果孩子有一个小爱好,不看手机,不喊妈,能让老母亲喘口气,那偶尔玩玩也没什么不可以。

而且,买卡还可以当作对姐妹俩的奖励,要是碰上过节或者事情完成得好,我就会答应给姐妹俩买几张,开心一下。


但是,如果孩子为了买卡,氪金已经超出一定的限度,比如有一些孩子为了买卡甚至会跟同学借钱,或偷拿家里的钱。

这个时候,我们就很有必要出来喊停了。

由于小学生对钱的概念还很模糊,很难摆脱卡游公司设计的氪金机制。

所以,我和孩子商议了一下,买卡频率是什么,每天、每周或者每个月买卡最多能花多少钱,商定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限度内,让她们自己做主。

现在,我们家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协商解决。

总之一句话,对于孩子的需求,如果可以满足的就大大方方满足,不要故意设置很多阻碍,如果不能满足,就和孩子说明真实的原因,不要总让孩子觉得是你不爱他,或者他不值得被爱。


这可能才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并让他在日常的生活里逐渐学会自控。

下面是一条直播预告:

今年年初到现在,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家长们都很关心,要不要让孩子学人工智能和编程?不同学习方向未来的规划究竟是什么样的?能给孩子的成长和升学带来什么助力?

周二中午12点,我们特意邀请了编程升学规划专家,同时也是有道信息学的负责人朱老师到直播间,跟妈妈们分享干货以及答疑解惑。

感兴趣的妈妈先预约直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