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雨催新芽,又到新茶飘香时。这些天,在兰溪市柏社乡下陈村,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华忙着采制新茶。

3月28日一大早,飘着小雨,记者走进刘小华的茶厂,一股子新茶的清香便直往鼻孔里钻,让人忍不住多闻了几下。无论是摊青嫩叶还是杀青的熟叶,都散发着抹茶般浓郁的草本芬芳。一排排的铁架子上晾着刚采摘不久的嫩叶。“受年初低温天气影响,今年的新茶开采时间比去年推迟了十多天。”刘小华说,在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称为明前茶,虽然茶汤的味道清淡,但花香丰富。按照毛峰“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明前茶的产量并不高,一直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今年明前茶的价格不低,普通的茶叶售价1200多元一公斤,品质好的能卖到1800多元一公斤。”刘小华说。



摊青过的嫩叶,蒸发了约30%的水分,软绵绵的。摊青后,茶叶便可投入生产线。在生产线上,鲜叶完成杀青、炒茶等工序,再经过一小时的烘干,毛峰茶就制成了。“这条生产线一个小时能产100多公斤茶叶。虽然有机器代替手工炒茶,但火候还需手工调整。”刘小华说,即便是同样的鲜叶,炒茶的时间、火候不同,制成的茶叶味道也大不相同。与茶叶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刘小华,对于火候的掌握早已了然于胸。



作为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峰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手工炒茶对刘小华来说仍是一门不可丢失的手艺。“杀青的温度要高一点,手先按着茶叶,再抓起一把,然后摊在掌心,慢慢抖落。”刘小华准备了一口铁锅,向制茶爱好者讲授毛峰炒制的要点。嫩叶受到高温铁锅的灼烧,升腾起一股白色的水汽,在一按一抖之间,鲜叶的水分迅速蒸发,茶香也愈发浓郁,沁人心脾。抓起一小撮制好的新茶,泡起一杯清茶,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清亮的茶汤尝起来清新又甘甜。





午后,雨停了,茶山处在一片氤氲的水汽中,绿意盎然。茶农穿梭在茶垄间,双手一掐一摘上下飞舞。雨后采下的鲜叶格外翠绿,“茶农一天能摘两三斤鲜叶,我一共有茶园500多亩,今年茶叶开采以来,每天有百余名茶农帮忙采摘,一天能采摘三四百斤鲜叶。”刘小华说,除了自家茶园,他还收购和代加工周边村民的茶叶,为茶农增收致富。



据了解,兰溪的茶叶种植面积约为2.3万亩,柏社乡是重要种植区域之一。当前,柏社乡有茶叶种植面积6000余亩,预估产值可达2000万元。
本版图文 记者 沈冰珂 范湃青

本版设计 记者 童 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