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如何将“好房子”拓展为“好街区”?4月1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化规划改革专场,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进行了解读。
市民对“好房子”的期待,不仅需要从建筑本身入手,还需要外部提供好配套、好环境、好服务。杨浚表示,“针对以往规划实施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考量的问题,我们努力改变以往局部项目零散实施难以形成整体规模效应,导致城市界面不够连贯、功能使用不够配套、城市发展潜力受限、城市更新动力不足,提出以规划街区为基本单元统筹资源要素、谋划生成项目、提升空间价值,通过空间、时间、权益、利益的多维度统筹,实现从‘好房子’到‘好街区’,再到‘好城区’的跃升。”
杨浚介绍,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批复各区分区规划获批后,市规自委组织各区在乡村地区进一步编制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城镇地区进一步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总规的大目标到分区规划的中目标,再进一步分解到乡镇街道的小目标,北京市已经构建了从“市”到“区”再到“街镇”的规划传导体系。其中,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共划分1152个规划街区,“十四五”期间595个重点发展街区目前已全面完成控规编制工作,经市政府批复的《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也已正式施行,从规划编制到审批实施,再到监测预警的全周期控规实施管理运行体系更加完善。
杨浚称,街区是各类空间要素的载体,也是多规协同的开放空间平台。“这一轮控规将全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分成了1152个街区,每个街区2-4平方公里不等。在街区平台上,既要统筹好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空间资源利用与环境提升、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关系。既要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各方面力量,解决区域发展诉求和急迫性问题,又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既要统筹利用好政府政策资金、更加有效吸引社会投资,又要安排好用地开发、更新改造、公服配套、市政交通、环境绿化、公共空间等项目实施的空间匹配和时序安排。”
为了加强规划实施衔接,市规自委聚焦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在统筹街区资源任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体检评估找问题、定需求、提目标,一步步生成街区范围内的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为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储备供应、城市更新行动等提供有效空间指引,把街区长远发展的大目标细化分解为每个项目的小目标,保证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具体来说,从空间上,要聚焦轨道微中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统筹产业与周边设施配套,推动产城融合、站城融合,统筹就业、居住和配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职住平衡。
从时序上,要注重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和系统性联通串接,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公共空间环境、滨水岸线提升等方面的时序安排,提高新供土地效益、增强城市更新动力。
从机制上,要发挥好政府、市场和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用好专业技术力量和数字智能工具,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和政策支撑保障。总之,通过以规划街区为单元统筹谋划策划生成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持续推动各街区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连接串通、特色品质提升,推动地区空间价值重塑和城市综合能级提升。
杨浚透露,目前,北京正以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为试点案例,推动街区整体谋划策划,后续还将在各区选取部分试点,推动“好街区”整体见效。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