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求是尚艺—马世晓先生书法作品捐赠座谈会议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座谈会围绕“马世晓先生的书学观念”“草书发展史中的马世晓先生”“当代书法史中的马世晓先生”和“当代书法教育中的马世晓先生”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书法全集》总主编刘正成,《草之韵:马世晓传论》作者、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教授李廷华,中国书协专家处处长严峻,台湾中华书道学会创会理事长、台北历史博物馆美术审议杜忠诰,中国书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张其凤,湖北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星,江苏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王伟林,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曹建,浙江书法院副院长、《书法学刊》主编方爱龙,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书法理论系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戴家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郑靖,中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人民网高级编辑钱晓鸣,《美术报》原首席记者蔡树农,《书法报》社董事、《书法报·书画天地》执行主编张波,中国书法网坛主、深圳市书协副主席车帝麟,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执行所长、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助理池长庆,浙江大学美术系副研究员汪永江等参加座谈。


刘正成先生深情回顾了与马世晓先生四十多年的交往,强调了马世晓先生对草书艺术的极致追求。他认为,马世晓的草书作品技艺精湛,充满了人生境界和艺术追求,达到了逸品的境界。在马世晓的笔下,草书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他表达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的方式。刘正成先生用“飘逸”来形容马世晓的草书风格,认为这种境界与超凡入圣是一致的。在当今这个竞技书法的时代,马世晓先生远离喧嚣,更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思想具有哲理意义,也是当代书法最缺乏的。


李廷华先生强调,马世晓先生成功回答了当代书法艺术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传统与创新、碑帖的对应与融合、书法艺术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关系。他的书法深入传统,展现个性,达到了理想状态。马世晓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碑帖融合的艺术成就,还打通了中国传统书法与当代展厅效应下的美术化之间的隔膜。他的书法风格大气磅礴,典雅与现代相结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孟庆星提出,马世晓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在中国新时代四十年以来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先生的书法与传统帖学的文脉有着深厚的联系,强调帖学中用笔的重要性,为当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并将大草与现代的展厅书法结合,完成了从传统书法到现代展厅书法的完美转换,同时马先生具有高标准的审美追求与轻逸宏阔的书法审美风格。


张其凤认为,马世晓先生的狂草艺术具有开创性,作品格调高古,将炽热的激情与严谨的理性完美结合,根植于传统,深入传统,并增加个人语言,具有多方汲取营养的深厚底蕴。


杜忠诰表示,马世晓先生是位极其沉稳踏实的艺术家,兼具冷静的头脑、热爱艺术的心灵和学者的理性思维。作为在书法传统中深耕细作的大家,他的章草极具特色,他突破历代章草书家小字之局限,大字章草写得虎虎生风,矫健且浑雄,实为别开,兼具沉着与痛快之美。


蔡树农高度评价了马世晓老师的草书艺术,认为其技艺精湛、个性鲜明且充满时代感。他强调马先生在草书领域的创新,特别是横势取向的独特运用,为作品赋予了强烈面貌。蔡树农还提到,欣赏其作品需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不能以表面欣赏为满足。同时,他也鼓励开放包容地欣赏和评价当代其他书法家的成就。


戴家妙回忆了马世晓先生在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强调其对帖学的重视。他认为马世晓的草书深受帖学影响,具有“帖草”特色,并指出其作品中蕴含的对帖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戴家妙还提到马先生对书法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其作品中的“南北兼容”气质。


曹建认为马世晓先生的草书风格独特,可概括为“变动之形”、“横撑之势”与“云烟之像”。他强调马先生对书法之“变”与“动”的深刻理解,以及作品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曹建还提到其书法中可读性与可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及其作品跨越时代的意义,认为马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草书的杰出代表。


王伟林将马世晓先生视为当代书坛的现象级大家,其作品如同李太白诗篇般奔放不羁。他提到马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韵律。王伟林认为马先生的书法是“时代经典”与“生命韵律”的结合,展现了传承与创变的统一。


张波回忆了与马世晓老师虽未谋面但交往甚密的经历,他提到马先生对笔法的深入阐释,以及作品中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对经典的传承。他认为马先生的艺术创作生涯非常关键,关乎整个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钱晓鸣从人生方向、审美方向、书法方向三个方面对马世晓先生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马先生一生坚守对书法的热爱和探索,最终将精力集中在大草上。其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和对经典的精深把握,体现了深厚的修养。马先生的书法方向核心是“守正出新”,是当代难得的出古入新、不断突破自我的大艺术家。


方爱龙认为,马世晓先生始终坚持着对字形出处的严谨态度,反思当今许多学生创作时对于集字软件的依赖,提出对于真正自由创新的创作的思考,认为马先生在草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理解与追求,指出应在写出纯粹的作品后再进行字体杂糅,努力提升完善,注重展现自家风貌。


池长庆提及马世晓先生曾强调书法要重势。草书要有轻盈之感,强调形与意的关系,利用无限的心意来超越有限的形,随势附形,以达到书法创作的更高境界,并指出马先生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汪永江提出,马世晓先生认为教学生应该从创作开始,首先立足创作的目的性,根据学生的心性培养匹配对应风格,认为马先生对个人心性的化用以及对字典、古法的化用极具借鉴意义。


马世晓先生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贡献,作为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以及当代浙江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先生以书法为毕生志业,不仅以其深具艺术个性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狂草艺术颇受赞誉,更是作为一名浙大人,践行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对浙江大学美育尤其是书法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更是对浙江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的书法教育学习更将一以贯之马世晓先生“沉潜书法,兼修学养”的精神,以期鲜明强化艺术个性,创新完善艺术作品,全面推进提高当代书法艺术水平。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