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发生在东南沿海的牡丹社事件,致使清廷在是否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引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主张海防,他觉得新疆是个赔钱之地,土地贫瘠,和平时期每年都要耗费数百万两饷银,如今若竭尽天下财力让大军西征,倒不如承认阿古柏政权,让它成为大清的藩属国。将用于西北的庞大军费投入到海防建设中,用以防范日本人。
李鸿章
左宗棠全力反驳李鸿章。他指出,若丢失新疆,清朝随即会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还会严重损害国威,丧失民心,对外也必然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不利于海防。认为李鸿章的主张实是误国之计,断不可行。最后左宗棠说服了慈溪,决定出兵新疆。
左宗棠经过精心策划,他算出了所需的兵力、军费以及运粮路线,并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北路后南路”的战略部署。
“缓进”指的是用一年半的时间筹备军饷,囤积粮草,整顿军队,裁汰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左宗棠只保留了6万多人精锐部队,但凡不愿出关西征的,会发放钱财遣送回原籍,绝不勉强。出关的主力是刘锦堂的湘军25个营、张曜的14个营、徐占彪的川军5个营,还有已在新疆的金顺等部队。“急战”则是考虑到国库空虚,为紧缩军费开支,争取在一年半左右速战速决。
“先北路后南路”就是先安定北疆,再进军南疆。阿古柏的势力主要集中于南疆,北疆兵力薄弱。先攻北疆能够避实就虚,易于先声夺人,还能解除南下南疆时的后顾之忧。北疆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物产丰富,可供驻军及作为军储基地。还有一点,收复北疆,也可为后续收复伊犁创造必要条件。
北疆秋收时节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1876这一年,哈密清军收获粮食5160余石,基本能解决该部半年的军粮需求。左宗棠还建立了三条运粮路线:其一,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采购军粮运至新疆哈密;其二,从宁夏,包头、归化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巴里坤或古城(今新疆奇台)。另外,左宗棠也考虑向俄国人买粮,俄国粮价低于内地运过去的粮价,左宗棠断定俄国人为对抗阿古柏,会给西征军卖粮。
左宗棠经过深入调查及详细计算,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为防意外,留有余地,他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但当时由于清廷为平定太平天国耗费大量白银,国库空虚,能给左宗棠的只有200万两白银,这点钱对于西征军而言远远不够,朝廷承诺的300万只能从其他各省众筹。剩下的500万让左宗棠去借外国的国债,可如此大笔钱款,哪个国家愿意借给当时财政极度紧张的清廷呢?此时,左宗棠的商人朋友胡雪岩发挥了巨大作用。
胡雪岩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据史学家估计,胡雪岩的身家约值2000万两白银,在当时完全称得上“富可敌国”。早在1866年,胡雪岩就以采办军火为名,与外国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在短时间内筹到军费,左宗棠让胡雪岩专挑英国利息高的银行借款,胡雪岩为筹办这笔借款,决定拿出全部身家,将自家财产作担保,不计个人得失。
胡雪岩与外国人
有人会问,为何找英国人借款?英国人借款给左宗棠,让左宗棠拿钱去攻打英国人在新疆扶持的阿古柏政权,似乎不合逻辑。其实这正体现了左宗棠眼光的独到之处,英国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会左右政府决策,背后扶持阿古柏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集团,阻挠清廷收复新疆的也是东印度利益集团。但英国国内还有一些本土利益集团对于清廷是否收复新疆并不关心,清廷向他们借钱,他们能获利,而且左宗棠借款的利息很高,英国银行给清廷放贷后,为保证自身放贷利益,还会阻挠威妥玛在大清的外交。相较于巨额利息,阿古柏是可以牺牲的。经过讨价还价,左宗棠成功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五百万两。虽说清廷在后期赔付了大量利息,但相比新疆大片的土地,还是非常值得的。
汇丰银行
左宗棠还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制造枪炮及相关弹药。为应对阿古柏军队从英俄土等国进口的步枪和火炮,左宗棠从广州、浙江调来军械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制造了众多先进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研发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并改造了清军原有装备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1876年,做好充分准备后,左宗棠在肃州召开了誓师大会,任命刘锦堂为前线总指挥,左宗棠则在肃州坐镇,负责后勤总调度,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