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诀别考场



1831年,魏源父亲病逝,魏源请假回家丁忧守制,之后参加会试未中,便入两江总督陶澍幕中,与陶澍过从甚密。

魏源写下《湖广水利论》,又辅助陶澍在淮北改革盐政,推行票盐制,借此废除原来垄断专卖的引商制。魏源也带头做起盐票买卖,刚开始亏本不少,后来找到一个善于经营的合伙人又赚了不少。当时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魏源曾两次应邀到林则徐府中进餐,并代林则徐阅卷。

1835年,魏源第五次参加会试,而这届会试的主考官正是他得罪过的穆彰阿,魏源自然再次落第。

五次落第,魏源心灰意冷诀别考场。于是,魏源动用买卖盐票赚的钱在扬州买下一座别墅,命名为“絮园”,在园中寄情山水,倒也悠然自在。但他并未忘记国事,编写了《明代食兵二政录》七十八卷,意在借鉴明代兴衰经验教训,救治清朝时弊,可惜此书后来失传。好友龚自珍在辞官后多次路过扬州,居住在魏源的絮园。当他得知魏源在编写《圣武记》《海国图志》时大为赞赏,认为这才是经世致用的真学问。

魏源也一直关注着好友林则徐在广州督办的禁烟情况。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曾受邀审讯英俘,写成《英吉利小记》,概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军事等情况。通过几个月对战事的观察,魏源深刻感受到了清朝廷上层集团的昏聩、腐朽和不堪一击,留下了《金陵怀古》八首和《寰海》十章等诗歌。他在诗歌《寰海》中指出,应严禁鸦片但不应拒绝正常外贸,认为战争的失利正是由于朝廷举棋不定的战和摇摆。



△《圣武记》,昭萍敖星煌重刊本,魏源撰。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时代的“逆行者”



裕谦出任两江总督后,魏源又到裕谦幕下效力,参与了浙江防务,但不久感觉到人微言轻,便辞归扬州。途经镇江,魏源正巧遇到被发配新疆的林则徐,两人相见感慨万千,在破旧小旅馆谈至天明。

临别之际,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手稿交给魏源,委托他编撰《海国图志》。离别时,魏源含泪赋《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送林则徐,其一: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魏源自林则徐走后,便根据林则徐所托收集资料,准备编撰《海国图志》。

1841年8月,龚自珍再次来到扬州絮园,住了很长时间,与魏源谈经说佛,不亦乐乎。但天不假日,龚自珍返回丹阳后不久突然去世,收到消息无比悲痛的魏源赶到丹阳操办丧事。

魏源根据他与龚自珍生前“孰后死,孰为定集”的约定为龚自珍编辑文集,并在序言中评价龚自珍:

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

“逆”字也是魏源夫子自道,他们都是时代的“逆行者”。

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廷战败。魏源一方面写诗痛斥统治者昏庸误国,另一方面抓紧编撰《圣武记》《海国图志》《夷艘寇海记》。

《圣武记》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初,“告成于海夷就款于江宁之月”,即《南京条约》签订之日。很明显魏源就是因为受鸦片战争刺激而写此书,其目的也很明显,是“弘扬清初圣祖之武功”,为对外战争提供借鉴。

魏源在书中提出“洞悉夷情”“师夷长技”的主张,成为后来《海国图志》中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声。此书首开清史研究先河,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1842年7月,魏源在写完《圣武记》后开始根据林则徐所托和提供的资料编撰《海国图志》,历经五个月编成五十卷。

《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倍内容,共五十七万字,包括历代史志、华人的海外见闻录、外国著作、时人有关海外著作等,卷首则是魏源写的《筹海篇》。

在《筹海篇》中,魏源反思了鸦片战争,认为若能扬长避短、防守得宜,是能够打败英国的,对外应通商互市“以夷款夷”,“筹夷”的根本在于“自守”自强自立。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海国图志》完成的这一年,英国工业化还在进行中,美国尚处于南北分裂状态,法国则有暴乱,中国仍然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可惜的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并未引起清朝廷重视,“师夷制夷”之说尤其“举世讳言之”。反倒是此书传入日本后,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将此书译为日文的盐谷世宏曾感慨说:

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夫!

鸦片战争期间,魏源还根据自己参战经历写了历史上第一本有关鸦片战争的专著《夷艘寇海记》,此书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当代史’”,全面记录了鸦片战争历史,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政治腐败所造成的。



△《海国图志》,魏源撰。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勤奋著述



因刻印《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魏源积蓄耗费殆尽,无奈之下,五十多岁的魏源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次魏源文章“劲扫三军”,本已中会试第十九名,却被考官以试卷字迹潦草为由判罚停止殿试一年。

魏源不甘心,次年再参加会试,终于考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魏源没有留在大有前途的翰林院,而是去扬州府东台担任知县。可刚干半年母亲就病逝了,他只能回家守孝。

为生计所迫,守孝不久,魏源又入江苏巡抚幕府做起幕僚,继续建言江苏漕运改革,在闲暇之余修订他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还进行了一次“半年往返八千里”的南方旅行。魏源还去了澳门、香港,不仅收集到《海国图志》的资料,更大开眼界真正“开眼看世界”。

守孝期满后,魏源奉命任扬州兴化县知县。因政绩突出,魏源不久升任海州分司运判,主抓淮南票盐制施行,又于咸丰初年升任高邮知州。担任知州期间,魏源依旧为官勤勉公正,但他对官场已无多大兴致,于是抓紧时间勤奋著述,完成《蒙雅》《禹贡说》《辽史稿》等书,并将《海国图志》从六十卷增补到一百卷。

就在魏源埋头著述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魏源一向认为农民起义多是“官逼民反”,因此他对太平天国隐隐地持同情态度。不久,他被以“玩视军务”为由“革职”。

虽然魏源很快官复原职,但已无心仕宦而辞官回家,他一边钻研佛经向往“净土”,一边“闭目澄心,危坐如山”。他修订了原来写的《诗古微》,撰写了研究《尚书》的《书古微》,还修撰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传世史书《元史新编》。他于咸丰七年(1857)三月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临终对友道:“君且休,吾将逝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