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学与知识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你离国学近,离知识就越近,反之也是,离知识近,离国学也越近。

但是!那些“伪国学”则恰恰相反,你离他们越近离真正的知识越远!

国学的范围很广,领域也很宽泛,单纯的说“我是做国学”的,差不多和“我在公司上班”性质一样。

正经研究儒学的,比如清华的陈来教授、北大的杨立华教授等等,很少说自己是研究国学的,人家说自己是研究哲学的

正经研究历史的,比如北大的阎步克教授,北大的邓小南教授等等,很少说自己是研究国学的,人家说自己是研究历史的

同样,正经研究文学、民俗学、诸子百家基本都可以归类到我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中去,很少说自己是研究国学的。

1934年,叶圣陶就提出『所谓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崇奉神秘的伪概念,并不恰当。不过是加了个“国”字自抬身价』

每次看到家长把孩子送去什么国学班,读经班,我都替那些孩子感到可怜,还有很多明星把孩子送去读私塾,很多人都一脸羡慕,我却是无比的鄙视。

这些人真是没有文化啊。



本以为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大好事的,然而事实上很多国学班,表面上是让孩子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然而事实上很多都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堆的糟粕再捡回来而已,而那些女德班国学班通常都特别钟爱《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时期秀才李毓秀所著,直到他死后100年,大清都快亡了,这本《弟子规》才开始被一些人翻出来,然而事实上这本“经典著作”最初只是在祠堂、茶馆中供人阅读。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的一篇研究文章,社会对弟子规的尊崇是从2004年开始井喷增长的,而“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单这一句话你就能看出来这破书是个怎么回事。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评价一个人、一个机构是不是真的做“国学”的,就看他对《弟子规》是个什么态度就可以。

为什么那么喜欢组织信徒们读《弟子规》呢?显而易见,无论是佛教道教典籍,能完完整整读顺已经相当不容易,更别说完全的理解消化了,这个时候《弟子规》的出现让一切变得简单,琅琅上口,一看就懂,信众们感兴趣了,参与度也就高了,寺庙和道观的人气就靠这样带起来了,仔细推敲里面的内容更是,让人不忍直视!

什么“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一再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孔子的主张是:“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的行为

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这样谨小慎微的思想,注定会让孩子丧失朝气,很难有大作为,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经典,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唐宋八大家,近代也有诸多思想家,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经史子集,居庙堂之高有孙子兵法,贞观政要,吕氏春秋,处江湖之远有聊斋志异,闲情偶寄,徐霞客游记,医学上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工学有天工开物,水经注,品茶有陆羽茶经,兵法有六韬三略,三十六计,谈笑间有围炉夜话,混迹尘中有有小窗幽记,满满一大桌子的菜。



偏偏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想起的通通都是三叩九拜,夫为妻纲,24孝图,弟子规,什么丧三年,常悲咽,什么号泣随,挞ta无怨,这哪里是什么传统文化,全都是封建社会遗留的糟粕,甚至还有些国学班说每天读弟子规能够治疗癌症,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胡说八道。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的一篇研究文章,社会对弟子规的尊崇是从2004年开始井喷增长的,而“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单这一句话你就能看出来这破书是个怎么回事。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评价一个人、一个机构是不是真的做“国学”的,就看他对《弟子规》是个什么态度就可以。

一个人可以是小提琴手,可以是大提琴手,可以是各种具体的乐器演奏者。

但如果他告诉你,他会“乐器”,但不给你说他会什么乐器,那百分百就不会。

国学就是这样,把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诗学等一大串东西拢集一团。

而如果所谓的国学老师对上面那些东西没有一门深入研究,就开始对你夸夸其谈大概率就是骗子!



最后我要说的是不要让我们的国学成为了贬义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