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式交流中,我们看见中外文化的对话路径,在于拥抱新的文化交流形式,也在于协商和拓展边界并探讨新的可能性。」

“阳光彩虹小白马,滴滴哒滴滴哒~”

3月24日,美国顶流网红 “IShowSpeed” 来到中国上海街头直播,开启自己的中国行。


(相关新闻报道)

Speed 哥原名小达伦·沃特金斯,在油管有着3750万订阅者,每个视频播放量达百万甚至千万。因其直播时情绪极其亢奋、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夸张疯狂,中国网友称他为“甲亢哥”。

在中国行直播中,甲亢哥延续了一贯的夸张和抽象风格,感受着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他在上海街头和路人及粉丝合唱他在中国最有名的视频中的《阳光彩虹小白马》;在京沪高铁中体验全程2K直播也不卡顿的超级网速;在北京穿着东北大花袄喝豆汁儿、吃冰糖葫芦、逛故宫;他还在长城上做后空翻,去少林寺学功夫,在成都采耳、喝功夫茶、吃麻辣火锅……


(甲亢哥频道中的中国行直播)

许多网友表示,甲亢哥作为外国搞抽象顶级网红,来到中国后不仅感受了中国文化,还被中国粉丝们的抽象所震撼。

抽象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很新的文化交流形态。

01

抽象和“脑腐”:选择性的文化互动

2024年,搞抽象和“脑腐”文化火了。

中国网友十分熟悉搞抽象为何物,而“脑腐”一词翻译自英文短语 “brain rot” ,形容人们过度消费社交媒体中无意义的娱乐内容后,产生的一种精神疲劳或智力下降的状态。人们对低质量数字内容过度入侵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使该词搜索量在2024年暴涨,并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


( “brain rot” 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

甲亢哥的视频风格,可以算是搞抽象和“脑腐”文化的代表。他在直播时经常做出许多无意义的夸张动作,伴随着亢奋到癫狂的精神状态,随时随地“口吐芬芳”。他曾猛灌香蕉雪碧把自己喝进医院,在床上放烟花把自家天花板炸坏,烧游戏机把火吹了之后还给 FBI 打“求助”电话。

这一系列抽象行为,颠覆了大众对人日常言行举止和情绪状态的预期,生成了一种从常规中抽离出来的新鲜感。这种“好玩有趣”被放大后便成为吸睛点,让人们哪怕觉得太抽象了看不明白,也会不断追求新奇刺激的感官体验、持续关注。


(甲亢哥直播截图)

在甲亢哥中国行直播中,他并没有深入了解此时此刻看见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过程,也没有学习美食、武术、历史遗址背后的文化底蕴,而是以一声声惊叹、让人看了觉得“太抽象了”的搞笑反应、和“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夸张肢体动作传递他对于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感受:

他在吃冰糖葫芦时被甜得紧皱眉头、大喊大叫,在喝豆汁儿时直接翻起了对眼,在少林寺被木棍敲了一下后直接倒在地上表情狰狞地蜷成一团,看武术表演的小朋友被抛向天空时吓得在舞台边上蹿下跳。

海外观众可能也和甲亢哥一样第一次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不明觉厉中感慨“中国原来是这样的”。因此,这类“脑腐”文化和搞抽象之举,将原本严肃正统的历史文化内容降解为了更浅层直观的情绪碰撞和感官冲击,给跨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对方更容易关注和接受的起点。


(甲亢哥中国行直播截图)

但从这一起点展望文化交流,似乎存在一个疑问:以捕捉、放大情绪和感官体验的文化交流,真的能够达成“双向交流”的目的吗?

文化交流中的“降解”,让复杂的文化内容脱离情境和历史深度,变得容易消化,从而迎合大众的娱乐偏好。这种文化互动只能停留在即时可消费的“爽感”上,让观众只看到了文化交流、碰撞的表象,而并非文化深层的意义和历史本身。这并非真正双向的文化理解,而是选择性地制造了能够更好地被消费的文化互动。

02

接受和排斥:重塑文化接纳标准

选择性的文化互动并非全然坏事。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让新奇有趣带爽感的文化互动成为了解彼此的一扇窗。窗户打开后,才能迎接更多可能性。


(甲亢哥在少林寺)

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一过程可能不断重塑着文化交流中文化接纳的标准。

在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框架和价值判断,因此会选择性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内容:一方面,那些更让他们熟悉、有共鸣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那些更新奇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发关注。因此,脱离历史底蕴被“降解”后的文化,符合跨文化交流中选择性接受的标准,更容易达成传播目的。

这些被降解的文化内容,在长期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在观众心目中形成既定印象。比如,提起中国,海外观众容易联想到李小龙、中国功夫、熊猫;提起韩国, Kpop 、《鱿鱼游戏》、《寄生虫》在国际上十分知名;提起日本,动漫、二次元和御宅族一定是更快被想起的关键词。


(国际观众对东亚流行文化的既定印象)

当固定印象在观众心中形成,他们便习惯基于该印象解读和判断文化现象。久而久之,这种选择性接纳让观众更倾向于只接受那些符合既定预期的文化元素,而对于那些不合预期、复杂多元的文化内涵,则容易被忽视或排斥。

这些接纳或排斥的反馈,最终作用到标准的形成上,即何种文化内容是可以被接受的,哪种又是令人费解甚至排斥的。不断重塑和固化的文化接纳标准,可能指向了更加单一、扁平的文化形象,多维、复杂、真实的文化内涵可能越来越被忽略。


(《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 著)

文化交流之外,这一过程也可能推动社会对某一文化和人群形成刻板印象。

在剧集《内景唐人街》中,主角威利斯·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华裔,每天都在唐人街的中餐厅上班,日复一日当着无人在意的路人甲,以及白人警探侦破案件高光时刻的背景板。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一场犯罪,逐渐揭开唐人街的犯罪网络,突破重重阻碍让华裔站在了聚光灯下。


(剧集《内景唐人街》)

该剧和原著小说反映了华裔在美国社会常被视为“透明”边缘群体的真实处境。当华裔角色只能跑龙套、演打戏、开中餐厅而无法拥有主角光环时,我们不仅明白过往欧美影视作品是如何塑造和固化西方社会对于华裔的刻板印象,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品德是如何被抹去深刻的历史底蕴、扁平化为西方叙事中的符号和注脚。

看见问题使我们继续追问:选择性的文化交流终将导向更加固化的文化接纳标准吗?单一标准、刻板印象之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究竟该如何展开?

03

协商与拓展:遇见新的对话路径

在甲亢哥中国行直播的评论区,外国网友纷纷留言,感慨中国发展之快,以及自己之前对中国的认知太少也太陈旧。其中,有的评论关注到甲亢哥与中国人的互动,称赞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充满善意。


(外国网友评论)

甲亢哥虽抽象,但他让外国观众看见了中国人的自由开放、年轻人充满活力与希望。在变化的文化接纳标准中,我们仍看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始终被朴实的善意和关怀打动。

不变的人情温暖之外,变化不一定是困局,反而孕育着新的可能性。文化接纳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受众对文化交流的内容的期待也在不断改变,并且对于这些内容有着动态的适应能力。例 如,传统文化交流通过影视与文艺作品,而现在的文化交流还依赖社交媒体上自发的文化行为,如搞抽象和“脑腐”文化,让交流更加多元、有活力。

这种变化是文化对话的一种自我更新机制,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推动着跨文化交流走向更新颖、宽广的领域。


(甲亢哥和抖音网红阿肆合拍短视频)

甲亢哥中国行终会结束,这让我们思考搞抽象和“脑腐”文化还会盛行多久?未来还会有怎样新的中外文化交流机会?会不会产生不同的、更有趣的形式和体验?

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且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各式交流中,我们看见中外文化的对话路径,在于拥抱新的文化交流形式,将那些简化的文化内容重新赋予多元内涵;也在于协商和拓展边界并探讨新的可能性,构建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新型跨文化对话模式。

当视野拓宽了、形式丰富了,看见彼此的机会也就变多了。

甲亢哥在少林寺习武时,梁师傅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着中国功夫的哲学——功夫练的是心智,不是拳头。

当棍子打在甲亢哥身上、他痛得呲牙咧嘴时,梁师傅说 : “It’s pain, but it’s life. It’s pain, but it’s Shaolin. It’s pain, but it’s Kungfu. It’s pain, it’s you.” (是苦痛,亦是人生。是悲痛,亦铸禅心。是伤痛,亦化武韵。千般痛,终成汝身。)


(甲亢哥学习少林功夫)

这瞬间让许多外国网友在评论区高喊“我现在就要学中国功夫”——

你看,一切正悄然发生。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