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整合各类综治资源,全力推动市、旗区、苏木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为此,“鄂尔多斯政法”推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系列,展现鄂尔多斯市各地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做法成效,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鄂尔多斯智慧。
白泥井镇: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
2022年1月,白泥井镇设立综治中心,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平台,采用“田间地头排查化解矛盾、综治中心研判预防风险”模式,已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办理事项127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526件,有效化解大量土地纠纷,打通矛盾化解“最后一公里”。
▲白泥井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规范化建设,打造百姓“说理地” 。白泥井镇综治中心突出实用,设立群众接待大厅、调解室等功能室,形成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百姓“说理找中心”。聚合政法专业力量和矛盾纠纷化解资源,以“常驻接访+灵活办公”形式,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实现百姓办事“只进一扇门”。同时,创新“三调六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统一受理、派单管理”等方式实战运行,发挥人民调解核心作用。
▲白泥井镇综治中心制度机制
协同化工作,解开群众“地头结”。构建镇 - 村 - 社三级调解队伍网格架构,细分459个网格,配备459名网格员,将各类工作纳入网格,“零距离”服务群众。综治中心联动各方力量,在土地纠纷多发节点启动“田间调解”模式,下沉农忙一线,现场普法,减少土地矛盾。吸纳“五老”“乡贤”等,整合各类服务管理力量,打造协商议事品牌,利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流动车巡回服务,变“等矛盾”为“找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 。
制度化运行,拉牢风险“防护网”。建立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机制,按“谁调解、谁负责”原则,定期回访,对有风险隐患的及时疏导处理,对调解成功的了解履行情况,确保案结事了。制定工作方案,推行矛盾化解“随手拍”,将调解量等纳入绩效考核,保障排查调处有监督。严格落实村周研判、镇月研判制度,简易纠纷村综治站调解,复杂纠纷镇综治中心联动调,对疑难纠纷“三定”解纷,预防矛盾产生。
▲接待大厅
2024年,白泥井镇综治中心化解矛盾465件,化解率97.5%,为统种共富合作经营提供保障,以创新和法治思维赋能社会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未来,白泥井镇综治中心将继续完善建设,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乡村全面振兴。
工业街道:“枫桥联治135”
开启街道治理新征程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中心统筹、三步推进、五维攻坚”的系统化治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1 个中心” 筑牢服务根基。工业街道打造党建引领的“一站式”综治中心,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担任主任,街道社会治理办主任和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担任副主任,构建 “1+3+N” 治理体系,配备专职人员与专业力量,实现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多功能集成,形成“收集 - 研判 - 处置 - 反馈”全链条闭环。同时,街道综治中心与兴盛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办公,整合特色调解室、网格化指挥中心、信访接待室、监控研判室等多个功能室,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制定综治中心“六项机制”,促进各类调解衔接,有效维护辖区稳定。
▲街道综治中心接待大厅
“三步战略” 提升治理效能。前哨防控:搭建“人防 + 物防 + 技防”体系,扩充巡逻队伍,提升应急能力;在平房区引入边界报警,为小区安装智慧门禁;探索小区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安防系统全覆盖。街道已更换破损单元门密码锁与消防门,安装电梯阻隔器,并开展联合执法,有效提升小区安全性。 深度融入:建立“线上+线下”双轨信息收集机制(信息员+居民群+二维码),及时了解居民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线索,鼓励居民主动反馈矛盾情况。网格筑基:落实网格化管理,分级处置矛盾。微事在小区层面,由物业、业委会等共同解决;小事由网格员巡查处理;大事由社区调动多方资源处置;难事则由街道综治中心统筹协调。通过这一模式,95% 的矛盾纠纷能在当地化解。
▲街道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会
“五维聚焦” 破解治理难题。工业街道通过多维度举措提升治理效能。在矛盾化解上,制定接访表,关键时期排查矛盾、建台账;法治建设方面,领导班子带头学法、普法;多元治理,形成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会组织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局面;安全管理中,组织排查辖区场所,宣传安全知识;针对重点人群,联合多部门,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等开展法治教育,落实帮扶稳控,通过这些举措,系统性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街道综治中心研判会
昭君街道:良法善治“家”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家”为纽带,构建起“阵地+队伍+机制”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不仅夯实了基层治理的根基,更让“小家”的和谐成为推动社会“大家”进步的强大动能。
筑牢“家”阵地,厚植基层治理土壤。综治中心整合司法所、“三官两师”、社会治理办等力量,构建“矛盾调解—民生保障—应急响应”全链条机制,以社区综治站为轴心,延伸建立64个综治服务点,形成“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家庭”五级服务网络。依托家风馆,激活家庭细胞,共筑文明新风。目前开展“家风党课”10余场,接待72批次2241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
▲ 街道综治中心阵地建设
壮大“家”队伍,拓宽基层治理渠道。组建“法律明白人”“石榴籽宣讲队”等16支队伍,成立“帮帮团”、兴建社区“益家人”等2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1+4+N”调解体系,创新“三熟三懂四会”的工作法,构建全域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开展“法律进家庭”等讲座10场,解决巷道照明、停车难等问题52件。泰兴社区“泰兴大爷”志愿服务队先后在鄂尔多斯暖新闻视频号、《中国老年报》上专题报道。
▲ 泰兴社区“泰兴大爷”志愿服务队
凝聚“家”能量,凸显基层治理实效。创新“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数据赋能”模式,在23个小区设立“红管家议事坊”,围绕电梯加装、物业选聘等议题召开协商会52场,推动解决民生难题65项,维护根数据库系统巡查、检查、走访等信息共22311条。对重点人员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对7名重点人员实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对29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三方监护”机制,建立健康档案,发放监护补贴、慰问金3.3万元,实现重点人员“零脱管、暖帮扶”。
▲ 南干社区红管家协商议事
激活“家”动力,化解基层治理纠纷。引入“6Q教育”,联合旗教体局开展“好风传家 爱在兴建”系列活动,举办青少年心理拓展活动6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20期,心理辅导活动6期,调解婚姻危机、亲子冲突等隐性矛盾2起。 网格员、红管家(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推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工作法,真正实现“矛盾不出楼巷”,累计化解邻里纠纷、物业服务等复杂矛盾272起。
▲ “6Q教育”为在校学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厚植"家"文化,构建朝夕服务生态圈。统筹辖区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通过“1+N”养老服务模式、义诊、免费理发等活动,切实筑牢养老保障网,日均200人次享受助餐补贴。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打造儿童服务矩阵,开展创意绘画、寒暑期课堂、托管服务等活动,建立“六方联动”关爱机制,织就儿童健康成长防护网,年服务儿童800人次。
▲兴建社区为老服务餐厅
实践表明:基层治理需坚持“三治融合”,以党建引领汇聚合力,以文化浸润激发自治,以科技赋能提升效能。下一步,昭君街道将继续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这个“定盘星”,通过党组织统筹阵地、队伍、数据资源,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通过家风教化这个法治建设的“柔力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效融合,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通过党员带头、积分激励等机制激发“小家”带动“大家”,使居民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昭君样板”。
内容来源:鄂尔多斯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