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浪漫

最美不过二十四节气

唯有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清明节由何而来?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与清明有关的古诗有哪些?如何在这特殊的日子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由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之日“桐始华”,“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二候田鼠化为鴽

清明后五日“田鼠化为鴽”,鴽(rú),鹌鹑之类。田鼠,阴类;鴽,阳类;古人认为,阳气盛,阴物化为阳物。

三候虹始见

再五日“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温馨提示:提倡敬茶献花、栽种绿树、网上追思等文明祭扫方式,远离火灾危害和环境污染。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放风筝

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荡秋千,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吃青团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取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团子。

吃芥菜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



清明·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历代文豪不惜笔墨描写清明,留下了许多佳句,把对亲人的情思都融在诗句里。











清明·生命教育

清明节,扫墓祭祖、寄托哀思,每到这时,家长常会遇到孩子询问“什么是死亡”,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信息来源:中国教师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