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通讯员 赵东梅 记者 向博)当三月的春风卷起秦岭的薄雾,宁陕子午梅苑的万株梅花在云霭间翻涌成浪。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的深山秘境,这个曾以守护大熊猫、朱鹮闻名的生态堡垒,正以“梅”为媒,在旅游市场演绎着绿色突围的蜕变密钥。

监测数据显示,2月22日至3月16日,7.19万辆车流载着31.89万名游客,涌入这个秦巴腹地小城。子午梅苑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3.2万人次,创下历史峰值,更是在抖音平台斩获安康市吃喝玩乐景点人气榜首。

春潮涌动的不仅是梅园,从城隍庙的古建群落,到苍龙峡的森林秘境,全域旅游的星火正在这片绿色沃土上燎原。当传统生态保护区与网红经济相遇,宁陕如何让沉睡的绿色资产焕发新生?这场深山里的“春日限定”爆红,又暗藏着怎样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生态底色+四季品牌:从“养在深闺”到“流量担当”

宁陕的“绿”,是刻在基因里的底气。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高的县,这里囊括秦岭四宝栖息地、1100余种植物构成的天然氧吧,更坐拥筒车湾、悠然山、上坝河、秦岭峡谷、渔湾逸谷、子午梅苑6大核心景区。今年春季,宁陕以“春来早”为主题,推出“游园看花”系列活动:子午梅苑万亩梅花竞放,汉服游园、古筝雅集等引爆短视频平台;长安河畔,朱鹮粉色倩影掠过河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成为宁陕生态旅游最佳名片。

“过去游客觉得宁陕只是避暑地,如今我们打造四季IP,春季有花海、夏季有清凉、秋季有彩林、冬季有冰雪,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四季流量。”宁陕县文旅广电局局长田伟表示。依托“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策略,宁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春赏梅、夏亲水、秋观叶、冬玩雪的差异化体验,让“回头客”占比连年攀升。

如果说美景是宁陕的“面子”,“宁陕味道”则是留住游客的“里子”。在筒车湾集镇的星空露营地,柴火鸡与烤鱼的香气弥漫山野;渔湾逸谷的稻田民宿里,农家蒸盆子、粉皮腊肉让都市人尝到乡愁;宁陕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热面皮、洋芋糍粑等20余种特色小吃组成“舌尖上的宁陕”。

“我们挖掘出‘秦岭山珍宴’,将冷水鱼、野生菌菇、时令野菜等特色食材标准化,让游客‘吃得好、带得走’。”宁陕县经贸科技局局长刘小军介绍,今春,宁陕推出“秦岭山货大集”“梅苑集市”,串联起各镇山珍、美食,配合“山珍带货直播”,带动腊肉、蜂蜜、豆腐干、锅巴等特产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


文化IP赋能:延长消费链条

当非遗技艺点亮夜色,书屋书香浸润山居,宁陕县正以文化IP为支点,撬动消费链条的无限可能。

“文脉筑基”非遗激活夜间经济新引擎。在2024年,宁陕县创新推出“非遗集市”夜间文旅IP,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聚光灯映照着非遗传承人的巧手翻飞,面塑摊位前游客争相体验指尖艺术,皮影戏台下的喝彩声与市集的烟火气交织……这一“文旅+夜经济”模式,打破了“白天看景、夜晚走人”的传统旅游惯性,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多元业态衔接,让游客从“过客”变为“参与者”。据统计,非遗集市开市期间,县城周边宾馆酒店入住率增长30%以上,餐饮、购物二次消费率增长50%以上,夜间客流量较往年呈现翻倍上升趋势。

“民宿+书屋”打造秦岭文化新地标。在“山居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宁陕县以“秦岭山居”精品民宿为载体,开创性地推出“秦岭书屋”文化IP。鹿柴山集、八亩溪谷、望梅山居等25座风格各异的民宿“秦岭书屋”散落于山水之间,2.8万册藏书涵盖秦岭生态、陕南民俗、红色文化等主题。这里不仅是游客静心阅读的驿站,更成为举办文化沙龙、非遗手作课堂的复合空间。2024年实施的统一标识、服务标准、文化主题、数据管理“四统一”规范体系,进一步推动书屋从“网红打卡点”向“文化服务节点”升级。“秦岭书屋”不仅成为民宿的重要文化业态,更是周边群众阅读的重要场所,让基层文化服务供给有了新的平台。

“创新场景”从“一日游”到“深度体验”。宁陕县的文旅转型,核心在于用文化IP重构消费链条,通过书香夜市、文化名人进景区民宿摄影采风等活动,充实沉浸式、体验类旅游项目内容,2024年暑期“过夜游”同比增长20%左右;在景区嵌入民俗互动演出,让山水景观成为文化展演舞台,游客人均消费提升至580元;开发根雕、非遗漆扇、面塑等文创产品,设立“古法手磨豆腐”“江口点心”非遗工坊体验区,在民宿开展手作,形成“观赏—体验—消费”闭环。

“文化IP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对地域文脉的创造性转化。”田伟介绍,宁陕文化IP的可贵之处在于,既通过非遗活化守住文化根脉,又以民宿书屋等新载体拓展公共服务边界,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宁陕县还将把非遗集市、秦岭书屋、生态研学等要素系统整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轴、以体验为链的消费新路径。


全域联动新范式:三重统筹织就服务网络

为破解宁陕旅游旺季“客流大、留客难”的旅游痛点,宁陕县精准施策,围绕“资源、宣传、服务”三重统筹,创新推出全域联动新范式,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升级。

资源统筹以“梅”为媒,激活全域“一盘棋”。依托县域生态优势,统筹各镇差异化开发特色体验项目。筒车湾镇以“亲水漂流+星空露营”打造清凉经济,皇冠镇依托高山资源开辟避暑康养基地,广货街镇则以“民俗文化体验+山珍美食”留住游客脚步……通过线路串联、门票联售等机制,宁陕巧妙引导客流从热门景区向非热门区域分流,形成“多点开花”的旅游格局。

宣传统筹全民共创,点燃云端“燎原火”。当传统山水邂逅数字浪潮,宁陕以新媒体矩阵开辟线上引流新战场,抓住“子午梅苑”这一爆点,以主题统筹凝聚全域合力,围绕“宁陕美景,不止子午梅苑”核心主题,统筹县内外500余名网络达人组成“梅苑直播天团”,以专题直播、短视频打卡等方式,将梅苑花海、秦岭秘境搬上云端,今春以来宁陕短视频、软文、话题总浏览超7000万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宁陕创新推出‘全民主播工作方案’,以全县干部群众、返乡青年、景区员工、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等为主体,用手机记录家乡美景,让每个宁陕人都成为文旅代言人。”宁陕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华克艳介绍。这场由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云端盛宴”,成功将子午梅苑的“一时热度”转化为全域旅游的“持久关注”。

服务统筹七万人“宠客”,绘就暖心“同心圆”。“来宁陕吧,七万人宠你!”——这句走红网络的承诺,正是宁陕服务统筹的真实写照。旅游旺季周内每日派驻科级干部定点服务,周末增派半数干部下沉景区;33处志愿服务站遍布高速路口、景区要道,提供路线指引、免费供水、应急救助等“微服务”;“荧光绿”护航,既当秩序维护员,又化身旅游向导、急救帮手,同时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时监测车流、动态调整线路,让“堵心路”变成“舒心途”;县城机关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停车场、卫生间,让“暖心细节”成为宁陕旅游的金字招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宠客行动”中,有人凌晨清扫街道保障环境整洁,有人自发让出车位“错峰出游”,更有志愿服务者将游玩不慎摔倒的游客稳稳背下山……点滴细节汇聚成“人人都是服务员”的浓厚氛围,游客满意度持续攀升。

“从‘三重统筹’的顶层设计,到‘七万人宠客’的生动实践,宁陕探索出一条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以资源统筹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以宣传统筹打开流量转化新通道,以服务统筹构建主客共享新生态。这种‘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链协同’的全域联动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宁陕方案’。”宁陕县副县长张莹说。

在宁陕,“旅游强县”不是口号,而是全民共识。桂花山庄老板姜小彦参加“宁陕美食”大赛后,将传统蒸盆子改良为“小份精品菜”,月收入翻番;城隍庙文保员陈胜宁自发组建讲解团,用方言讲述“金鸭浮舟”城隍庙的百年故事;就连小学生也化身“秦岭小卫士”,在景区引导垃圾分类。

这种全民参与的背后,是宁陕将旅游作为首位产业的战略定力:近三年累计投入20亿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以精品引领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建设民宿29个,每年直接带动5000余人吃上“旅游饭”。2025年,随着即将启动的“村光大道”系列活动,宁陕将从“网红”向“长红”进化——以生态为核、文化为魂、服务为翼,书写着宁陕生态经济化的新范式。

从民宿窗棂透出的暖黄灯光,到非遗集市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这座秦岭腹地的小城正以独特的生态美学,重塑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这或许正是“宁陕密码”最深层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