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一夫多妻,但听说过一妻多夫吗?

在四川凉山深处的俄亚大村,这种听起来像神话故事般的婚姻形式,已经延续了几百年。



全村200多户人家中,将近一半的家庭是由一名女性和多个男性组成的,而这些男性都是亲兄弟。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撑起一个家庭。

在这里,女性不是附属品,而是家庭的核心,掌管着经济大权,决定一切事务,甚至连晚上睡在哪里都由她说了算。



由于封闭的大山和贫瘠的土地,村民们不得不寻找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然而,当公路修通后,外界的文化开始渗透进这个小村庄,年轻人的心也逐渐被吸引出去了。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里,它正在经历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女性真的幸福吗?男性是否甘愿接受这样的安排?

一妻多夫究竟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无奈的选择?

这个村子不仅藏着一些奇异的故事,更反映了人性、生存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内涵,直击人心中最柔软又最好奇的部分。



山河阻隔中的“女性乐园”

位于四川凉山木里县最北端的俄亚大村,仿佛是一片被时间遗忘的土地,静静地坐落在无量河与群山之间。

三面环绕着湍急的河流,到了夏天河水上涨时,整个村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孤岛;另一侧则是陡峭的山脉,将外界的喧嚣完全隔绝。



这里有200多户纳西族居民,从明朝起就扎根于这片半山腰上,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洗礼,梯田一层层地向上延伸,种植青稞玉米,饲养牛羊,生活虽然简单,却始终捉襟见肘。

以前没有路的时候,离开村子只能靠步行,翻越三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花费八天才能抵达县城,过河时需要乘坐羊皮筏子,每一次出行都如同把命攥在手里。



直到2010年,一条盘山公路如同生命线般延伸到村里,八小时的车程代替了以往八天的跋涉,村民们才第一次触摸到了汽车的轮胎。

然而,这个村子之所以出名,并非因为它的风景优美,而是因为它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习俗:一妻多夫。

全村200多户人家中,有七八十户仍然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占比接近一半。



一位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两三个甚至四五位丈夫,而这些丈夫必须是亲兄弟。婚后,他们共同努力干活养家,孩子的姓氏随母亲,而女性则成为家庭的主导者。

当地人常说,女性是家庭里的“太阳”,男性围绕着她旋转。

对于外地人来说,这或许是个新鲜的概念,但在当地,这并非稀奇之事,而是延续数百年的生存智慧。



一妻多夫,山间的生存密码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婚姻形式呢?

答案隐藏在这个村子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之中。

首先看地形,俄亚大村被山川紧紧包裹,过去几乎无法与外界进行频繁交流,马帮偶尔带来一点消息,娶个妻子的消息甚至要隔几年才能传到娘家。



这种封闭的环境如同天然屏障,将古老的传统牢牢锁在了这里。再来看经济状况,山里的土地极为稀缺,即便开垦出再多的梯田,也无法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

如果一家有几个儿子各自分开生活,每个人分得的土地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

一旦财产分散,家庭就会陷入崩溃。于是,村里的祖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兄弟们共同娶一个妻子,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外还有社会因素。纳西族迁徙至此时,人口结构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再加上地处偏远,历史上曾被视为“无主之地”,单身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困扰。

村里的长辈商量后决定,让兄弟共享妻子,既能解决婚姻问题,又能保住家族产业。

女性地位高,不仅因为她管理家务,还因为她作为稀缺资源,受到多位男性的尊重和照顾。



家庭内部的分工也非常明确:老大负责跑马帮出售山货,老二专注于耕种土地和养猪,老三则承担喂鸡和赶牛的任务,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这种婚姻形式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矩。

婚礼被称为“火婚”,由村里最有威望的东巴主持,新娘和新郎围绕着火塘转圈,用松枝蘸蜂蜜画下祝福图案,象征着甜蜜美满的生活。



婚后,每位男性都有自己的独立小屋,门口挂着不同的帘子,女性可以选择夜晚进入哪间屋子,男性没有选择权。但男性不能随意进入女性的房间,这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老人说,女性是家庭的“根基”,必须得到保护。

孩子出生后,称呼老大为“阿爸”,其他丈夫则被称为“叔”。等到年老时,女性负责养老,全家男性都要伺候她,谁要是偷懒,就会被村里人指责。



女性的“特权”与男性的“职责”

在俄亚大村,女性并不是被动的角色,而是实实在在的掌权者。

财务由她掌控,账目由她核算,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她拍板决定。

无论是盖房子还是购买牲畜,男性都需要围着她商量;男性是出门干活还是留在家里休息,全凭她一句话。



每位丈夫每月领取少量零花钱,想要买包烟还得看她的脸色。这种“女尊男卑”的模式,在村里早已习以为常。

男性并不觉得委屈,反而非常适应,毕竟几百年来一直如此。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分工清晰,只要日子能够过得下去,大家就心满意足。



网络上有人戏称,这里的女性活得像个“女王”,男性则像是“骑士团”。

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女性晚上手持火把,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间屋子,男性只能等待被“宠幸”。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情节,而是家庭运作的真实逻辑。

平等与合作是核心原则,男性之间不会争风吃醋,女性也不会偏袒某一方,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将日子经营好。



公路带来的新变化

2010年,公路开通后,村子不再是一座孤岛。第一辆摩托车驶入时,孩子们兴奋地追着喊“铁牛”,随后路灯亮起,电视响起,手机信号覆盖全村。

年轻人开始刷短视频,看到城里高楼大厦的画面,思想也随之开阔起来。有人说,这条公路不仅连接了道路,更打开了村民的心扉,外面的世界悄然涌入,古老的传统开始动摇。



如今,村里一半的家庭依然坚守着一妻多夫的习俗,另一半则改成了传统的单偶制婚姻。

年轻人认为旧传统太过繁琐,一个男人足够,没必要纠结于多个丈夫的复杂关系。

比如村支书的女儿,嫁给了山下开超市的年轻人,穿着婚纱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收获了许多点赞,完全没有按照“火婚”的仪式进行。



网上报道指出,这种新型婚姻在村里越来越普遍,尤其是90后和00后,难以接受兄弟共妻的模式,宁愿外出打工寻找伴侣。

不过,老传统并未完全消失。每年的“三朵节”,村里都会举办“火婚”表演,吸引游客前来观看。



男性抬轿,女性佩戴银饰,游客举着手机拍摄不停。

网上也有人提问:“现在还有人实行一妻多夫吗?”村民笑着回答:“老一辈还有,年轻人不愿意继续了。”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花椒和核桃成为特色产品,民宿纷纷开设,游客住在火塘屋里,聆听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村里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富足。



全球视野下的一妻多夫缩影

实际上,一妻多夫并非俄亚大村独有。

放眼世界,亚洲许多地区都有类似的传统。

尼泊尔山区的兄弟共妻与经济和宗教密切相关;不丹法律规定允许女性地位较高,男性入赘;印度南部也曾存在非同胞共妻的历史。



在中国,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纳西族和拉祜族的部分地区亦有所体现。

究其根源,大致相同:土地稀缺、人口众多、经济困难,迫使人们找到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

这种婚姻形式并非浪漫的表现,而是出于生存考虑的理性选择。



结语

俄亚大村的一妻多夫现象,既让人感到好奇,又引人深思。

说它幸福吧,未必尽然,女性虽然掌管家庭看似威风,但实际上要操心多位丈夫和整个大家庭,负担相当沉重。

男性虽然分工明确,但在情感上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压抑。



说它压迫吧,也不尽然,兄弟齐心协力,保住了家业,能够勉强维持生活,总比饿死强。

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大山逼迫下的生存之道,其中既有无奈,也蕴含着智慧。

公路的开通改变了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古老的传统渐渐淡化。



我觉得这很正常,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改变。

一妻多夫能够延续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它终究会成为历史。

网上有人认为这是“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但我个人觉得不必强行挽留。



如果传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就让它自然消逝吧。

如今,村民们依靠旅游业获得收益,生活比以前更好,这比固守陈规硬撑要强得多。

山依旧是那座山,但日子已经有了新的模样,这不是挺好的吗?

【信息来源】

光明网《四川凉山俄亚大村:古老村落的“网红”经济》2023-09-18

界面新闻《俄亚纳西古寨:一妻多夫维持生态平衡》2017-08-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