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需要处理一件又一件事,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人。
生活中,必须要学会处事待人,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事情办妥了,还和对方友善了,这是双赢的格局。
要懂得,换位,才是遇事最高明的处理方式。
01
位置换位。
西汉丞相曹参,每天下班回家,就会听到后园的围墙外,有小吏喝酒划拳的声音。
家里人担心曹参会因此烦恼,就决定警告小吏。
曹参否认了家人的做法,还搬来桌椅,坐在后园,举起酒杯,和小吏们干杯。
从此,大家愉快相处。
世人点赞曹参:“见人过细,则隐匿盖履。”
作为丞相,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就想好好休息;作为小吏,闲来无事,喝几杯酒,却是乐趣。当丞相变成小吏之后,就能知道小吏的心情和生活方式了。
有句话说得好:“站在九楼,往下看是风景;人在一楼,往下看,都是垃圾。”
更换位置,那么九楼的人,就能理解一楼的人,一楼的人,也能体验九楼的人。
同理,夫妻更换位置,妻子能理解丈夫赚钱难,丈夫知道妻子做家务难。
你会知道朋友为什么拒绝或者答应;朋友会知道你为什么要求助。
你身边的兄弟姐妹,父母,同事,同学等,对你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何,都是可以一清二楚的,都没有什么奇怪的。
02
言语换位。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说不好。
你一开口,彼此就闹起来了,事情越发复杂,难以办理。
你本来想和对方达成共识,没想到却变成了矛盾,这就是缺乏共情力的体现。
当你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开口说话的时候,那么你说的,就变成了对方想要的,两方就可以有效沟通。
唐太宗李世民,逼着父亲李渊让位。
事后,李世民于心不忍,但又不好意思向父亲低头。宰相马周洞察了李世民的心思,建议“以孝道治国”。
李世民大喜,把父亲安排到了更好个宫殿居住,也总是去请安。
很明显,马周的建议,给了李世民一个最恰当的台阶。还把皇帝的孝顺,提高到了治国的层次,做起来就理所当然了。
对方想说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你却说出来了,这就是“共鸣”。接下来,你的建议,办事的方法,都可以很顺利地得到对方的认可,一起办事的格局,自然就有了。
很多人喜欢强求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总是要充分表达自己,结果都会被对方当成废话,甚至要争起来。
要记住,认知不同,不争为智;换位开口,为他代言。
03
行为换位。
很多行为,常人是无法理解的。你把对方的行为当成怪事,那么你就会误解人,会遏制人,带来处事的麻烦。
多想一想,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当你明白对方行为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去和对方互动,那就是握手言和了,而不是对抗。
东汉时期,陈仲弓做太丘县令。
有一个小偷跑到县衙,潜伏在横梁上。
陈仲弓发现后,没有喊衙役来捉拿,而是喊来自己的儿子,说:“儿子啊,不好的人,不是天生不好,是后天变坏的。就像横梁上的那个人一样。”
小偷听了,跳下来,任由处罚。
陈仲弓又说:“你也是生活所迫啊。”说完,安排家人给了小偷一匹布。
小偷从此改邪归正,找了一份工作。
我们看孩子,总是闹腾不停,翻箱倒柜,那是因为他们对什么都好奇;看同学,总是去打球,那是他爱运动;看父母,跟在我们身后,那是因为放心不下......但凡种种,你找到了根源,就少了责怪,多了包容。
04
情绪换位。
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的。”
很多的事情,一发生,就让我们生气不已。
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我们都想要训斥一番。
若你还没有生气,对方先生气,那就是彼此都气急败坏了,指不定要做出冲动的事情来。把一件小事,放大成大事破事。
别生气,想一想为什么他会生气?想清楚了,你也就不气了。
作为老师,看到男学生嘲讽女学生。马上想一下,男学生为什么这样?是恶作剧,是看不惯,是以此为乐?然后再去和男学生交流,就容易多了。
作为儿子,看到父亲生气了。想一下,是儿子做错了什么?是父亲喝酒了吗?是父亲遇到闹心事了吗?看清楚了父亲生气的理由,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处理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人在气头上”。一生气,冲动的行为就来了,火冒三丈的语言就开始了。结果,事情搞砸了。
想一下,会让人冷静一下,也可以把情绪变成情绪价值。
05
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件事,都会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在人的身上。
处事的关键,就在“人”。
《活好》一书中说:“没有宽容、谅解之心,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身心疲惫甚至心力交瘁;反之,如果能够宽恕别人,则会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愉悦。”
与人换位,就会知道对方的言行,思维,感情,意图等。接下来,与人一起共事,多了一些顺意。
千万别把自己当成主心骨,还苛求大家围着你转。主动靠边站,你才能旁观者清。
人与人相处愉快了,合作顺溜了,办事就成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