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ICT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与产业高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全球范围内ICT人才的短缺。据多项行业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球ICT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千万级,尤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技术人才,如何缩短学界与产业界的技术代际差距,成为全球ICT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以竞赛为桥梁推动产学研融合新生态,不失为一种ICT人才培养的新范式。3月29日,华为ICT大赛中国总决赛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优秀参赛队伍同台竞技、深度交流,在实战中不断提高ICT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本届ICT大赛不仅在竞赛内容上进行了扩展,还在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全新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全球ICT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实战育人,ICT大赛搭建人才培养桥梁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步入深水区,人工智能、云计算、5G、智能计算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各行各业,ICT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生态,成为全球各大科技企业、学术机构乃至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
在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江苏省南京市市长陈之常就出席现场并致辞表示:“南京正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在这些方面,南京政府与华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希望双方构筑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AI产业、工业软件、软硬件协同联合创新等方面再创佳绩,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的确,“技术为根,实战为魂,产业牵引”已成共识。早在2015年,华为便启动ICT大赛,旨在搭建全球化的人才培养与选拔体系,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方式,推动ICT人才培养标准化和产业生态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赛事累计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所院校、96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今年,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报名人数更是创历史新高,吸引了14万学子、798名教师参与赛事活动,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的1618所高校。
并且,在以往实践赛和创新赛的基础上,本届大赛新增了编程赛、挑战赛及面向高校教师的教学赛,形成五大赛道,赛事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其中,新增的挑战赛采用鲲鹏、昇腾作为竞赛的算力平台,充分展示了国产算力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实力与进步。而编程赛是考核开源鸿蒙关键子系统能力,包含UI框架、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硬件、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环境适配、内核、驱动、媒体和web等子系统能力。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ICT学院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的速度远超以往,ICT行业尤为如此。仅靠传统的课堂教育,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唯有高校与企业以产业界实际需求进行深度联动才能破题。
“要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产教融合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在致辞中表示,东南大学通过共建ICT学院、成立联合实验室、举办ICT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助力学生在 AI 时代的浪潮中成长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据了解,包括东南大学在内,华为已与全国650多所高校建立ICT学院,通过远程教室、虚拟教研室等,以及AI实习生计划、创新训练营等,让超过20万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前沿科技。目前,ICT学院聚焦22项技术领域,精心打造了85门实战导向的精品课程,携手高校教师共创一系列国家一流课程,为行业输送实战性人才。并且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教师,年赋能教师人次过万次,认证教师总数将达到2万名。
本次活动期间发布的昇腾AI+DeepSeek成果,正是东南大学产教融合的典型成功案例。基于昇腾AI+DeepSeek大模型,东南大学开发出两大极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产品——“医擎”(YQ-Med)重症大模型、医道星途医学教培智慧平台。
这两项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落地,不仅为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还有望重塑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的格局,切实造福广大患者与医疗从业者,成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在特定领域成功转化的典范,为其他高校与行业的合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同时,华为还携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校联合打造了首批基础软件系列教材《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openGauss》、《openEuler操作系统教程》,突破传统纸质教材局限,更有力支撑资源动态更新、实现知识共享。
精准对接,促进产业人才供需
大赛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促进了产业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推动ICT人才生态的良性循环。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此次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实践和学习交流平台,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巴基斯坦迈赫兰工程技术大学的Bhag Chand,凭借在大赛中的出色表现,最终入职华为,并成为巴基斯坦ICT教育的青年代表,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这种“竞赛—培养—就业”的闭环模式,使得人才成长路径更加清晰,也让更多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并吸纳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构建一条完整的从初级到专家级的人才培养路径,让高校学子和从业人员都能获得系统化的技术提升,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也十分重要。因此,华为推动ICT人才创新联盟的建立,携手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共同制定ICT人才能力标准,以华为HCIA、HCIP、HCIE认证为核心,推动ICT职业认证体系的国际化互认。
同时,华为也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合作,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ICT人才实训基地,结合本地产业特点进行定向人才培养。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华为围绕5G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与高校共同开发产业课程,并提供就业直通车服务,打通人才成长的“最后一公里”。
全球化人才布局,推动中国ICT人才走向国际舞台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ICT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华为ICT大赛不仅是国内高校学子展示技术实力的舞台,同时也是中国ICT人才与全球同行交流、竞争、成长的重要平台。2025年,中国总决赛中获得实践赛、创新赛、编程赛的84支队伍将晋级5月在深圳举办的全球总决赛,与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100余支队伍展开巅峰对决。
全球化人才布局不仅仅依赖ICT大赛,还通过ICT学院国际化拓展,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和就业机会。例如,华为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多个地区设立ICT学院,并与当地政府、高校合作,为中国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和就业推荐。值得一提的是,华为ICT大赛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加入了华为ICT学院的合作体系。
例如,在东南亚市场,华为与泰国教育部合作,推动本地ICT教育体系改革,并设立华为-泰国ICT卓越中心,帮助该国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在非洲市场,华为ICT学院已成为多个国家ICT教育的重要支撑,并通过“未来种子计划”等公益项目,进一步拓展ICT教育的普及范围。这种全球化的人才生态建设模式,提升了各国ICT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也推动了全球ICT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正如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部长唐小光在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总决赛颁奖典礼所言,“AI的巨浪滚滚而来,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年轻人的答卷正在形成。”ICT大赛不仅是创新的竞技场,也是高校产教融合的实验平台。在未来,唯有持续践行产教融合,促进ICT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才能助力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