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2024年10月26日上午8时,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岔尖社区活动室里书声琅琅,退休教师刘福海再次带领23名“社区托管班”中的留守儿童投入学习中。这是北海经济开发区打造“政府主导、学校协同、社区搭台、社会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以“教育联合体”建设为抓手,联合区关工委、老教协等10多个部门成立校社协同育人联盟,针对节假日学生监管难题,实施“乡贤反哺工程”,组织退休教师、“五老”志愿者等 93 人组建“银龄导师团”,组织少年儿童参加戏曲、剪纸、草编、锣鼓、武术、象棋、书法、绘画等社团活动,让家长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惠民红利,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北海范式”。


作为首批“教联体”建设试点,马山子镇北瞿阝社区构建起“社区+学校+家庭”三维联动机制。社区联合北海第一实验学校建立“双师课堂”,每周开展家校联席会议,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设计。2021 年至今,该社区累计投入 40 万元打造集书法室、非遗工坊等功能于一体的育人综合体,开展“家校共育大讲堂”500 余期,惠及群众 3200 余人次。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占银表示:“通过教联体建设,我们实现了学校资源向社区辐射,家长需求向学校反馈的良性循环。”


该区马山子镇岔尖小学毗邻渤海湾,是一所远近闻名的“渔村小学”。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打鱼,该校留守儿童占比较高。每到周末、寒暑假,学生不仅学习容易“脱管”,而且连安全问题也让家长揪心。如今,在“教联体”服务的引领下,刘福海主动请缨,再度拿起教鞭,学生的学习和安全都有了保障。每次上课时,刘福海总是欣慰不已:“只要家长支持、孩子需要,这样的课无论上多少节,我都不觉得累。”

通过教联体平台,全区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库。张赵社区整合在外大学生资源,开发“学长助学”项目;高井社区联合区文化馆打造“书法剪纸传统文化”课堂,利用节假日义务为社区中小学生辅导毛笔书法,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书法作品评比中获奖;区教体服务中心搭建“云上教联体”平台,实现 21 个社区课程资源共享。据统计,2023 年 10 月以来,累计开展服务 150 多天,培训少年儿童 7.5 万余人次,全区学生节假日安全保持了“零事故”。


去年暑假期间,滨州市关工委副主任王进东一行实地调研北海开发区马山子镇北社区“五老”工作室,对该社区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等乡贤人士特长、热心辅导社区学生的“全要素”教育探索给予高度评价。“孩子参加社区书法班后,不仅字写得好,还当起了我的‘小老师’。”岔尖村村民陈女士展示着家庭书法角的作品。这种“学生反哺家庭”的现象,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溢出效应。目前全区已培育“学习型家庭”326户,建立家长志愿队伍21支,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生态。


经过三年实践,北海经济开发区已建成覆盖全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21 个社区累计开展托管服务5000余天,开发特色课程包46个,家校社联合研发的《剪纸、书法文化读本》被纳入全区校本教材。市教育局局长于燕评价道:“这种以教联体建设为纽带,聚合家校社三方资源的创新模式,既破解了课后服务难题,更培育了基层治理新动能,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提供了实践样板。”2024年11月4日《山东教育报》2版头条、11月18日《中国教育报》3版头条分别深度报道我区校内课后服务向校外托管服务延伸,在社区打造学生成长好去处的经验做法。同时该做法被列入当地乡村文化建设新样板内容之一,先后被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主办的《乡镇论坛》《中国文化报》刊登。


随着《滨州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北海经验”正在向全市推广。区教体服务中心主任李云鹏表示:“我们将深化教联体内涵建设,计划 2025 年实现家校社数字平台全域贯通,打造‘ 15 分钟育人生态圈’,让协同育人成果惠及每个家庭。”

声明

本文来 源于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铁扇公主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