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悉的宫廷史和宫廷剧中,后宫中的妃嫔们通常都会为了让自己诞下的皇子成为皇太子而费尽心机,“母凭子贵”就像一个巨大的诱惑,促使她们勾心斗角。


图/影视剧《后宫·甄嬛传》

然而,在北魏的后宫中,女人们却对“皇太子”母亲这一身份避之不及。这是因为,一旦某个皇子被确定为皇位的继承者,他的母亲就会离奇暴毙,“子贵母死”的诅咒就像巨大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后宫妃子。

对北魏王朝的继承者来说,母爱从来都是一种稀罕之物,其中的原因比你所知的更复杂,央视知名撰稿人苗子兮在《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娓娓道来个中波诡云谲。



微观史和大历史完美结合,《观无量》和《观我生》作为姊妹篇,曾收获了万千读者的喜爱。

01

北魏的子贵母死:一个古老诅咒

丧母之痛,曾经被一代代北魏皇帝所暗自吞咽。第一个遭受这种痛苦的,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

道武帝欲以拓跋嗣承继大统,却先将其母刘氏赐死。他援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旧例,向拓跋嗣解释自己的行为:“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有一种说法认为云冈石窟第16窟是道武帝像,北魏王朝甫一建立,便在极大地彰显父权,压制被视为部落旧制残余的母权。

但“长久之计”的理智无法弥补失去母亲的痛楚,拓跋嗣“哀不自止,日夜号泣”,道武帝为此盛怒,要把拓跋嗣召来加以斥责。拓跋嗣害怕雷霆之下或有不测,于是奔逃于外。

拓跋嗣的出奔,道武帝只能改立另一子拓跋绍,并再度准备杀其母贺氏。但道武帝犹豫之际,贺氏暗告儿子求救,拓跋绍情急之下闯宫杀父。

夫杀妻,子弑父,北魏宫廷上演了人伦悲剧。那么,始作俑者的道武帝为何非要违背人伦之情,立其子而杀其母,其所谓的“长久之计”又是什么呢?

原来,道武帝拓跋珪在从懵懂幼儿成长为一代雄主的过程中,受到了母亲贺氏以及母家部落贺兰部的极大支持,长大后他深知母族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于是决意肃清部落势力,包括母族在内。


图/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

这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他在选择继承者时的决策。拓跋珪有十个儿子,且王子们的母亲多出自旧部落,尽管经过离散,部落势力大不如前,但一旦某位王子即位,他的母家部落仍然可对其施加影响,甚至借此重整旗鼓,那么,拓跋珪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就毁于一旦了。

经历过亡国之痛的拓跋珪誓死也要保住自己半生打下的基业,为此他痛下杀手。他先杀死出身独孤部的刘氏,将以刘氏之子拓跋嗣继统。怎奈拓跋嗣沉溺于丧母之悲,以致出奔。拓跋珪只得再杀出身贺兰部的贺氏,没想到却命丧拓跋绍之手。

拓跋珪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为应对国初局面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将成为一种制度,一个诅咒,在北魏宫中游荡,达一百多年。

02

一边是“子贵母死”,一边是太后专权

拓跋绍弑父自立,未得人心,不久,逃亡在外的拓跋嗣回归并发动政变,杀死兄弟以践王位,是为明元帝。

经此一番惊心动魄,明元帝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因为拓跋绍的叛乱让他看清楚了两点:一是夺位之争将是王朝稳定的最大威胁;二是旧部落依然蠢蠢欲动,可能会颠覆父亲奠定下的王朝体制。


图/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

就在拓跋绍之乱中,贺兰部已出现异动。在这种形势下,杀死继承者的母亲,不让母家部落有可趁之机,尽管违背人伦,确实是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

然而,回想自身丧母之痛,明元帝不忍令儿子重蹈覆辙,遂想出一计:将年仅两岁的拓跋焘与生母杜氏隔离,交由保母抚养,以期儿子日后丧母少些痛苦。

拓跋焘十三岁时,杜氏去世,其死因虽未详载,但很可能也是“子贵母死”的牺牲品。拓跋焘得知后极为哀痛,登基后更将对母亲的眷念寄托于抚养他的保母窦氏,尊其为皇太后。

这一史无前例的举动,使窦氏及家族一跃而贵;而窦氏也不甘于平静,效仿前代太后积极参与朝政,展现出过人的干练与果决。


历史上拓跋焘修建文庙供奉孔子

图/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

03

“子贵母死”之制,因太后专权而延续

窦太后并非孤例,文成帝的乳母常太后更是将北魏朝的太后权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太平真君元年,太子拓跋晃的妃子诞下太武帝的长孙拓跋濬。太武帝并未打算终止“子贵母死”之制,他将乳下之孙交付给乳母常氏抚养,以期彻底断绝母子联系。

文成帝登基次月,其生母郁久闾氏及两位叔叔、多名重臣同时暴毙,显系人为。年幼的文成帝未必主导杀戮,幕后获益最大的,正是乳母常氏。此后常氏被尊为皇太后,掌控后宫大权。

在郁久闾氏死的当月,常氏被尊为保太后,次年三月,被尊为皇太后。常氏凭乳母之身成为北魏后宫独一无二的女主人。

郁久闾氏本不必死,经过三代君主的建设,北魏之帝制业已巩固,旧部落早已分崩离析,应国初之局势而生的政策到了可以改弦更张的时候了。而常氏却为“子贵母死”之制找到了新的功用,那就是:杀死继承者之母,控制继承者,进而掌握权力

垂死的政策有了新的既得利益者,那么,它就会一直存活下去。在常氏的操纵下,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母亲李氏被处死,冯氏则在她的扶持下被选为贵人,登上皇后宝座。常太后的行为,冯氏既已耳濡目染,日后也依葫芦画瓢。文成帝死后,李氏之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时年十二岁,嫡母冯太后临朝听政。


图/影视剧《北魏冯太后》

天安二年,献文帝的嫔妃李氏生下了长子拓跋宏,冯太后依前制,夺此婴儿于乳下,以太后之尊躬亲抚养。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同时其生母李氏被赐死。如此,冯太后就彻底控制了帝国的继承者,而挟此继承者,冯太后将问鼎帝国的最高权力。后献文帝年轻暴毙,冯太后终于如愿以偿,临朝听政,执掌天下达十五年之久。

常、冯二太后为自身利益,一次次唤起那个陈旧的诅咒,让诅咒日益成为北魏后宫里心照不宣的惯例。

04

历史的吊诡:北魏最后的余晖

实际上,也有北魏皇帝试图改变这一诅咒。宣武帝拓跋恪即位后,和之前的历任北魏皇帝一样,也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丧母之痛被他暗自咀嚼了很多年,他决心破除那个诅咒,要让自己的儿子双亲俱全,不再承受天伦之缺憾。

然而,遗憾的是,拓跋恪三十三岁英年早逝,六岁的儿子元诩即位,元诩的生母胡氏被尊为皇太妃,后进封皇太后,并临朝称制,成为帝国最尊贵的女人。



孝文帝元宏次子元恪在宾阳中洞中展示了一幅汉风浓郁的天子出行图像,以显示汉化后北魏王朝的泱泱之风。

年幼的皇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胡太后的权力几乎无人可掣肘,她先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来她犹不满足,“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赫然如女帝。


皇帝及亲王礼佛 北魏 河南巩义石窟第1窟浮雕

拥有似乎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后,胡太后日益放纵自己的欲望,挥霍无度,纸醉金迷,大量的金银玉帛或被施舍给寺院,或被分发给群臣,或消耗于日夜笙歌的宫廷生活。洛阳成为一个巨大的销金窟子,衣着华美的贵族醉生梦死,纵情于声色犬马的花花世界。

而在这花花世界之外,土地渐渐荒芜,人民渐渐面有菜色,不满与怨恨如野草蔓生。而后民众造反,战火爆发,帝国震动。嗣后,北魏王朝渐渐凋零。

拓跋恪曾经想为自己的儿子留下母爱,但事实证明,对北魏王朝的继承者来说,母爱,就是一种稀罕之物。


你之前了解过北魏这段历史吗?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看不够的好书

历史书上轻轻翻过的一页或一行

便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堆砌

更是无数个体生命故事的演绎和交织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罗新教授主编

揭示前所未知的北朝女性故事

-End-

观点资料参考: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把一束光照进历史暗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