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疯了,特朗普又疯了:——从“关税威胁”到“政策变脸”,看美国对华博弈的荒诞与启示


资料图:特朗普

当地时间3月30日,特朗普在接受NBC采访时再次语出惊人:他声称若俄罗斯总统普京“阻挠”其结束俄乌冲突的计划,将对俄石油征收25%-50%的“二级关税”,并可能在一个月内实施。

此言一出,全球哗然——这已是特朗普上任两个月来的第N次“政策变脸”。从暂停对乌军援到威胁对华加征60%关税,从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到突然转向支持TikTok,这位“狂人总统”的执政逻辑,仿佛一场没有剧本的即兴表演。


特朗普(左)、普京。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这场表演背后,不仅是美国的战略混乱,更是中国必须直面的全球博弈新局。

特朗普的“政策过山车”:从不可预测到不可持续。

1. 经济政策:关税大棒与能源革命的“双重人格”

特朗普上台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宣布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取消电动车强制规定、重启传统能源开发,试图通过“石油霸权”重塑美国经济。然而,其关税政策却反复无常:对华关税从10%到60%的威胁频现,甚至被盟友印度、欧盟“误伤”,导致全球贸易体系陷入混乱。更讽刺的是,他一边宣称要“孤立中国”,一边默许英伟达为中国特供芯片——利益与口号之间的撕裂暴露无遗。

2. 外交战略:从“美国优先”到“领土扩张”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堪称“杰克逊主义”的现代翻版:他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声称“无论如何都要得到格陵兰岛”,甚至暗示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这种拿破仑式的扩张野心,与其“美国优先”的口号形成鲜明反差。更荒诞的是,他一边暂停对乌军援激怒欧洲盟友,一边又呼吁“中美共治世界难题”,试图拉拢中国解决俄乌冲突。

3. 科技博弈:从“全面脱钩”到“特供芯片”

特朗普对华科技战看似凶猛,实则漏洞百出。他宣称要“全面脱钩”,却在半导体领域对华出口管制中屡屡让步:英伟达推出“特供版芯片”,特斯拉依赖中国超级工厂,甚至美国国会临时拨款法案删除了对华投资限制条款。这种“既要打压又要赚钱”的矛盾心态,折射出美国科技霸权与市场利益的根本冲突。

全球乱局下的中国启示:战略定力与自主创新的“双重突围”。

1. 应对“特朗普式不确定性”:以不变应万变

特朗普的政策多变,本质上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焦虑投射。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

经济层面:加速产业升级,降低对低端出口的依赖。2025年,中国计划将财政赤字率提高至4%,专项债规模扩大,以对冲外部冲击;

科技层面: 突破“卡脖子”技术。美国对华芯片制裁反而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增长47%,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外交层面: 深化“一带一路”与金砖合作,构建多元化伙伴网络。中国与沙特、伊朗的能源合作,已部分抵消美国对委内瑞拉制裁的影响。

2. 警惕“斗而不破”的长期博弈

尽管特朗普对华姿态强硬,但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的现实难以逆转。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900亿美元,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超3000亿美元。美国商会报告显示,若全面脱钩,美国GDP将损失1.6万亿美元。因此,中美博弈将长期处于“对抗不失控、竞争不破裂”的状态。

3. 抓住“特朗普悖论”中的机遇

特朗普的“交易型思维”暗含合作可能:

在气候问题上,他虽退出《巴黎协定》,却默许红州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光伏企业可借机扩大对美出口;

在俄乌冲突中,他需要中国斡旋停火,这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契机。

结语:当“疯狂”成为常态,中国何以破局?

特朗普的“政策变脸”,既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美国制度性矛盾的缩影。对中国而言,与其纠结于对手的不可预测,不如聚焦自身发展:

科技自立:华为Mate 60系列突破5G封锁,印证了自主创新的可行性;

开放韧性: 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逆势增长9.9%,区域合作对冲单边主义风险;

全球治理: 在特朗普退出世卫组织、削减外援之际,中国通过疫苗援助、气候承诺赢得国际信任。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特朗普的“疯狂”不过是其中一片浪花。中国的答案早已清晰:以稳应变,以攻为守,将危机转化为重构全球秩序的机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