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遮体保暖的日常之物,它是生活的必需。古代的服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制度以及审美意趣。从商周时期到清朝,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印记,构成了一部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史。
商周:等级初现
商周时期,服饰成为了区分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贵族身着华丽的冕服,这是当时最高等级的礼服。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冕冠上垂着旒,旒的数量根据佩戴者的身份高低而不同,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九旒,依次递减。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为赤黄色下裳,衣与裳上绘绣着各种寓意深刻的章纹,如日、月、星辰、山、龙等,象征着天地万物和统治权威。
普通民众则只能穿着简单朴素的粗布麻衣,样式单一,颜色也多为黯淡的原色,与贵族服饰形成鲜明对比,服饰等级制度初见端倪。
秦汉:风格奠定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在服饰上也有一定规范。秦始皇常服通天冠,身着黑色袍服,因为秦朝尚水德,黑色为尊贵之色。
到了汉代,服饰风格逐渐确立,深衣成为主流。深衣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采用“续衽钩边”的方式,使衣服在穿着时更加合身、行动方便,且体现出一种含蓄、端庄的气质。
同时,汉代女子的曲裾深衣更是优雅动人,其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多,下摆呈喇叭状,行走时若隐若现,增添了女子的温婉之美。
历代服饰复原人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直裾,虽不如曲裾流行时间长,但穿着更为便利,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
魏晋:民族融合新风尚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体现在服饰上。魏晋玄学盛行,男子以衫代袍,衫袖身宽大,尽显潇洒飘逸。女子服饰上俭下丰,还流行“杂裾垂髾服”。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服饰相互融合。北朝女装流行两裆,与裤配穿。少数民族服饰元素融入汉族服饰,汉族服饰特点也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打破传统服饰界限。
南北朝彩绘十字髻女立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宋:繁荣多样
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使得服饰风格呈现出开放、多元、华丽的特点。
男子常穿着圆领袍衫,这种服饰简洁大气,领口为圆形,窄袖,袍身宽松,腰间系革带,脚蹬乌皮靴,既便于骑马出行等日常活动,又彰显出男子的英武之气。女子服饰更是丰富多彩,襦裙成为经典款式。初唐时期,女子多穿着窄袖短襦搭配长裙,色彩鲜艳,如红、绿、黄等;盛唐时,流行袒胸露臂的袒领半臂装,低胸的款式展现出女性的自信与性感,搭配上轻薄的帔帛,随风飘动,尽显婀娜多姿。唐朝还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胡服在一段时间内备受追捧,胡服的特点是短衣、长裤、革靴,头戴胡帽,这种服饰风格充满异域风情,体现了唐朝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
历代服饰复原人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代服饰则呈现出与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受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的影响,服饰趋于保守、简约、质朴。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襕衫,其特点是在衣服下摆处加一道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多为白色或淡色,给人一种儒雅、端庄之感。
宋代 中兴四将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女子的服饰以褙子最为典型,褙子款式为对襟、直领、窄袖,两侧开衩,长度不一,穿着时既舒适又显简洁大方,适合不同阶层的女子日常穿着。同时,宋代女子的裙子也颇具特色,褶裙较为流行,褶纹细密且多,走起路来灵动飘逸。
明清:特色鲜明
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男子的主要服饰有袍服、直裰等,其中道袍较为常见,道袍为交领、大襟、宽袖,两侧开衩,常以素色为主,多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体现出一种洒脱、文雅的气质。女子服饰方面,袄裙成为主要款式,上衣为袄,下身为裙,袄有长短之分,领型多样,如圆领、立领等。立领袄在明代后期尤为流行,领口镶有精致的花边,显得端庄秀丽。裙子的样式也十分丰富,如马面裙,裙子两侧有褶,中间光面,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穿着时裙门及褶子自然下垂,给人一种稳重、典雅的感觉。
历代服饰复原人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朝以满族服饰为主流,男子剃发留辫,身着旗装。旗装的特点是立领、窄袖、捻襟、带扣袢、下摆四面开衩,多以绸缎制作,颜色鲜艳。其中,马褂是一种较为短小的外褂,通常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射箭等活动,深受满族男子喜爱。女子则穿旗袍,早期旗袍较为宽大,后来逐渐收腰,展现出女性的身材曲线。旗袍的领口、袖口、衣襟等部位常镶有精美的花边,刺绣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样,如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尽显华贵典雅。此外,满族女子还会佩戴旗头,旗头有 “两把头”“大拉翅” 等样式,上面装饰着各种珠宝、花朵,增添了女子的雍容之态。
历代服饰复原人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服饰种类繁多,按照功能和穿着场合可分为礼服、常服、便服等。
礼服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的服饰,如冕服、朝服等,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和庄重的样式。常服则是日常穿着的正式服装,在款式和颜色上相对礼服更为简洁,但也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像深衣、袍服等都可作为常服。便服是人们在休闲、居家等私人场合穿着的服装,追求舒适、便捷,如宋代的褙子在非正式场合也可作为便服穿着。
从款式上看,古代服饰有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如商周时期的冕服,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制作,通过不同的搭配和装饰体现身份地位。衣裳连属制如深衣、袍服等,将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制作工艺相对简化,穿着也更加方便活动,同时又不失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广泛流行。
在材质方面,古代服饰主要采用丝、麻、棉、毛等天然纤维材料。丝绸是最为贵重的面料,因其柔软光滑、色泽鲜艳、质地轻薄,常被用于制作贵族服饰,如唐代的绫罗绸缎,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服饰。麻织物则较为粗糙,价格相对低廉,多为普通百姓所穿着。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推广,棉布在宋元以后逐渐成为民间常用的服饰材料,其保暖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适。毛织物如羊毛、兔毛等,在北方寒冷地区使用较多,用于制作冬衣等。
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更是精湛绝伦。刺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通过针法的变化,在织物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四大名绣各具特色,针法细腻、色彩丰富、形象逼真,为服饰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印染工艺也十分发达,通过各种染料和印染方法,使织物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图案,如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等印染技艺,制作出的服饰图案精美、风格独特。此外,还有织锦工艺,将不同颜色的丝线通过复杂的织造技术织成带有精美图案的锦缎,其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是高档服饰的常用面料。
苏绣 苏州博物馆
古代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商周的等级森严到唐宋的开放多元,再到明清的特色鲜明,每一种服饰种类都蕴含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如今,虽然时代变迁,古代服饰已不再是日常穿着,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依然影响着现代时尚设计,成为灵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