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美国是个“五没有”的国家,指的是美国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不如中国,具体包括没有高铁、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没有共享单车和没有安全感。
张维为教授演讲中的原话是:
“我最近一个很好的朋友,从美国刚刚回来。他说,我到美国之后,突然发现美国是个‘五没有’的国家,没有高铁、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没有共享单车、没有安全感。我就想这个‘五没有’,这些东西在中国今天是标配啊,所以我老说一出国就爱国,90后出去更爱国,手机的一代出去实在是觉得,没有这‘五没有’太难过了。”
本文不说张教授的话里面有没有逻辑谬误,针对张维为所说的“五没有”,我问了问DeepSeek是怎么回事。
下面,来看看DeepSeek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高铁?
美国没有像中国、日本或欧洲国家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 1. **地理与人口分布**
- **地广人稀**:美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口密度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城市间距离远。高铁的经济效益依赖密集的客流量,而美国许多地区难以满足这一条件。
- **东北走廊例外**:人口密集的东北部(如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有Amtrak的Acela列车,但最高时速仅约240公里,属于“准高铁”,且线路老旧导致效率有限。
### 2. **政治与制度障碍**
- **联邦制分权**:交通项目需联邦、州、地方政府协调,各方利益分歧常导致项目拖延。例如,加州高铁计划因资金分配和土地征用问题多次受阻。
- **资金分配争议**:联邦资金更倾向公路和航空,铁路投资长期不足。高铁项目常因预算争议被搁置。
### 3. **经济与市场因素**
- **航空业竞争**:美国航空业发达,国内航班网络覆盖广、票价低,削弱了高铁的竞争力。短途航线(如洛杉矶-旧金山)与潜在高铁线路直接竞争。
- **汽车文化主导**:高速公路系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高,民众习惯自驾出行,对铁路依赖度低。
- **投资回报风险**:高铁建设成本高昂(如加州高铁预算从330亿增至超1000亿美元),私人资本因回报周期长不愿投入。
### 4. **基础设施与历史遗留问题**
- **铁路货运优先**:美国铁路网络以货运为主,客运铁路(Amtrak)需与货运列车共用轨道,导致速度受限、准点率低。
- **既有设施老旧**:升级既有线路或新建专线需巨额投资,而既有利益集团(如货运公司、工会)可能抵制变革。
### 5. **社会与文化因素**
- **公众需求不足**:因长期依赖汽车和飞机,普通民众对高铁的迫切性认知较低,难以形成政治压力。
- **环保与土地纠纷**:高铁线路可能引发环保争议,土地征用涉及私有产权问题,易导致法律诉讼和项目延误。
### 6. **近期进展与挑战**
- **部分项目尝试**:
- **加州高铁**:2008年启动,计划连接旧金山与洛杉矶,但因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目前仅部分路段在建。
- **德州中央铁路**:私营项目,拟建达拉斯-休斯顿线(时速330公里),但面临资金和土地征用挑战。
- **佛罗里达Brightline**:迈阿密-奥兰多线已开通,最高时速200公里,属“准高铁”,主要服务旅游客流。
- **联邦政策转向**:2021年《基础设施法案》拨款660亿美元用于铁路升级,包括高铁,但具体项目落地仍需时日。
### 总结
美国高铁发展的滞后是地理条件、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能否突破,取决于能否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加大公共投资,并推动交通习惯的转变。短期内,区域性高铁(如东北走廊升级)或私营项目(如Brightline)可能先行,但全国性高铁网络仍面临巨大挑战。
PS:关于美国的高铁技术,DeepSeek是这样评价的,美国在部分前沿技术(如超级高铁概念)和既有铁路技术积累上仍有优势,但高铁整体应用和推广远落后于中国。
第二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微信?
美国没有出现类似微信(WeChat)的“超级应用”(整合通讯、社交、支付、生活服务等功能),主要源于市场环境、用户习惯、监管政策和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原因:
### **1. 市场格局与竞争生态**
- **成熟应用的先发优势**:
美国互联网市场起步早,各垂直领域已被头部平台占据。例如:
- **通讯**: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Message
- **社交**: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现X)
- **支付**:Apple Pay、Google Pay、PayPal、Venmo
- **生活服务**:Uber、DoorDash、Yelp
用户已习惯使用多个独立应用,单一平台难以颠覆既有生态。
- **反垄断限制**:
美国对科技巨头的并购和业务扩张监管严格(如Facebook收购WhatsApp曾受审查),限制企业通过整合功能形成垄断性“超级应用”。
### **2. 用户习惯与需求差异**
- **功能分离偏好**:
美国用户倾向于使用单一功能应用,注重隐私和数据安全。例如:
- 支付时用Venmo或PayPal,而非通过社交软件转账;
- 点餐用DoorDash,而非在聊天应用中内置服务。
- **信用卡文化主导**:
美国信用卡普及率高(人均持卡3-4张),移动支付需求增长缓慢,无现金化进程远落后于中国,削弱了整合支付功能的必要性。
- **社交场景差异**:
美国社交网络以开放分享为主(如Facebook动态、Instagram照片),而微信更侧重熟人封闭社交和群组功能,文化适配性有限。
### **3. 监管与政策壁垒**
- **数据隐私保护**:
《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和欧盟GDPR(影响跨国企业)严格限制数据收集和跨平台共享,超级应用需整合多类数据,易触碰法律红线。
- **国家安全审查**:
微信曾因“数据安全风险”被美国前特朗普政府试图封禁(2020年),尽管法院暂缓禁令,但加剧了用户对类似平台的不信任。
- **支付行业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复杂,各州对支付牌照要求不一,整合金融功能需突破多重合规门槛。
### **4. 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 **本土企业缺乏动力**:
Facebook(Meta)曾尝试推出整合支付功能的“Libra”(后改名Diem),但因监管压力终止;其旗下Messenger虽加入支付功能,但使用率低。
- **中国应用出海阻力**:
微信国际化受地缘政治和文化差异限制,海外用户多限于华人群体,难以打入主流市场。
- **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
美国互联网企业收入依赖广告(如Google、Facebook),而微信通过支付和生态闭环盈利的模式在美国较难复制。
### **5. 近期尝试与挑战**
- **超级应用的萌芽**:
- **PayPal**:尝试整合购物、账单支付和加密货币功能,但未触及社交场景。
- **Elon Musk的X(原Twitter)**:宣称转型为“万能应用”,计划融合通讯、支付和内容,但进展缓慢且面临监管风险。
- **细分领域替代品**:
- **Venmo**:支持社交化转账,但仅限于支付;
- **Snapchat**:拓展AR购物和地图服务,功能分散。
### **总结:结构性差异难以跨越**
美国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和监管框架形成了一种“功能分散化”生态,与中国的“超级应用”模式存在根本性差异。短期内,美国更可能通过联盟合作(如Apple Pay与商家整合)或渐进式功能扩展(如Uber加入支付)来满足需求,但难以诞生真正的“美版微信”。
PS:很多美国华人同时也在使用微信,这一点张教授肯定知道。
第三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支付宝?
**美国没有支付宝,主要是因为信用卡普及、监管复杂、用户习惯分散,以及已有支付工具(如PayPal、Apple Pay)占据市场,缺乏整合动力。**
顺便说一句,PayPal的使用远远早于支付宝。
第四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共享单车?
**美国共享单车少,主要因为汽车文化主导、城市布局分散不利骑行、运营维护成本高,以及政策限制严格。**
比如,美国已经有类似服务如Lime或Jump,但可能不如中国普及。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人没有安全感?
**美国人安全感低,主要因为贫富差距大、枪支暴力频发、医疗教育费用高昂、政治分裂加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最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安全感?
**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源于高房价压力、教育医疗负担重、就业竞争激烈、社会保障不足,以及快速社会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张维为的“五没有”能说明美国的发展不如中国吗?
老头忍不住想到了两组成语:
第一组:信口开河、无稽之谈、言不及义、胡说八道、言三语四、天花乱坠、信口雌黄;
第二组:厚颜无耻、死皮赖脸、无耻之尤、卑鄙无耻、不知廉耻、恬不知耻、不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