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93.7万亿苏姆(约合390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和贷款占比67.6%,主要投资来源国为中国(27.9%)、俄罗斯(13.2%)、土耳其(6.8%)、德国(5.2%)、沙特阿拉伯(5%)和荷兰(4%)。而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军事改革最积极的国家之一,2023年军费约15亿美元,重点推进装备现代化以应对边境安全(阿富汗局势)和反恐需求。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逐步减少对俄罗斯装备的依赖,通过多元化采购(包括中国、土耳其、欧盟)提升国防自主性。中国凭借高性价比装备和技术转让,成为乌重要合作伙伴;
装甲车族
VN-2C轮式装甲车
数量:2020年采购约50辆(首笔确认订单)。
性能:6×6驱动,搭载30mm机炮+反坦克导弹,防护达北约STANAG 4569 Level 2标准,适应中亚沙漠与山地地形。
CS/VN3轻型装甲车:2022年乌特种部队接收少量(约10-15辆),用于快速反应与反恐作战,配备12.7mm遥控武器站。
SH-15车载榴弹炮(外贸版PCL-181):可能性极大。2023年乌军方考察中国SH-15,尚未确认订单,但需求明确(替代老式2S1“康乃馨”自行火炮)。射程40-70km(增程弹),集成数字化火控系统,单价约220万美元。
AR-2远程火箭炮:2021年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可能以许可证生产方式引入,射程覆盖50-130km,填补乌远程打击空白。
VT-4主战坦克:乌陆军仍以俄制T-72B3为主力,但2022年与中方就VT-4测试达成意向(未交付),1200马力发动机、三液系统、三防装甲对乌有吸引力。
潜在型号:ST1轮式突击炮(105mm炮)或ZTL-11,适合中亚复杂地形,可能采购20-30辆用于边境机动防御。
“翼龙-1”无人机:2023年确认采购4架(首单),配备卫星通信系统。 续航20小时,挂载6枚“蓝箭-7”导弹,用于监视阿富汗边境与打击极端组织目标。
“彩虹-4”无人机:中方提供生产线技术转移,乌计划本土组装(2025年前投产),初期年产量约6-8架。
运-8C运输机:2019年采购2架(替换安-12),用于战略投送与灾害救援。载重20吨,航程5600km,集成中国北斗导航系统。
L-15“猎鹰”高级教练机潜在订单:乌空军计划引进6-8架,兼顾训练与对地攻击(可挂载精确制导炸弹)。
CS/SM4 120mm自行迫击炮:2021年采购12套(乌首个中国重武器订单)。车载自动装填,射速12发/分钟,射程8-9km,用于山地步兵火力支援;
乌方倾向“采购+本土化生产”模式,如无人机和火箭炮项目。中国武器重点替换苏联遗留的D-30火炮、MT-LB装甲车等,中国装备占比从5%(2015年)升至15%(2023年)。乌国主要利用中国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部分项目以矿产开发权对冲支付;
2022年无人机协议:乌国防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协议,引进“翼龙-2”及配套数据链系统,合同额约1.2亿美元。
中乌联合生产AR-2火箭炮:2023年塔什干机械厂启动生产线建设,中方提供70%核心部件,乌方组装并适配俄制弹药。
乌军需解决中国装备与俄式指挥系统整合问题(如数据链兼容)。土耳其的Bayraktar TB2无人机与Kirpi装甲车对乌出口增加,挤压中国市场份额;
2025年2月,乌国展出FM-90近程防空导弹和KS-1C中/远程防空系统填补俄制S-300覆盖率不足;中国的战场通信与电子战系统也会替代俄方装备;
2019年10月25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新闻部门发布消息称,日前在库尔库杜克试验场首次测试中国FD-2000防空导弹系统,测试FD-2000防空导弹旨在确保乌兹别克斯坦的领空安全。
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重武器的采购呈现“由点及面”特点,从迫击炮、装甲车逐步扩展到无人机、火箭炮等高技术装备,且注重本土化生产。未来5年,中国装备在乌军占比或突破25%,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供应方。核心制约因素仍是乌方支付能力与技术消化水平,中方需通过“装备换资源”(如铀矿合作)模式深化合作。
具体交易信息以官宣为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