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依然是行业最受瞩目的坐标。在这里,企业们愿意聊愿景,聊储备,聊那些三五年后也许能兑现的技术蓝图。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对话,也是一面照出产业认知差异的镜子。
但在一众企业都谈前沿、秀成果、设高峰的场合里,有一个声音显得格外平实。平实,不是没有料,而是这些技术他们一直在讲;平实,也不是缺乏突破,而是他们在讲那些已经跑在量产系统里的事。
越是这样,就越值得重新聆听。因为在这场百人会期间,在时间有限的演讲与采访里,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提到了整整30次“安全”。从智能驾驶、能源体系到产品设计,从智驾架构到底盘调控,“安全”成为吉利表达的每一个前提与结尾。
在一个所有人都谈“能做什么”的论坛里,淦家阅始终强调“该守什么”。而这份重复背后的坚持,恰恰是今天浮躁的智能车语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算力、模型、芯片都可以堆,但安全是一种价值观的优先级排序,是技术能力与商业良知之间的交集。所以这次吉利说的不是“最新”,而是“最该被重新认识”的那一部分。在所有的想象力开始膨胀之前,吉利用30次安全,把汽车产业拉回现实的地基上。
喊出真话,守住“安全”底线
在智能电动的浪潮中,所有人都在谈“智能平权”。厂商追逐芯片、算力、大模型,争相发布“L2.5”“L3.0”“城市NOA”,仿佛不提AI就无法上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智能化的热度越高,消费者的信任反而越脆弱。
2024年,中国乘用车L2级智能驾驶的渗透率超过40%,一边是功能下沉到10万元以下的车型,另一边却是事故频发、责任模糊的监管真空。泊车撞人、误判障碍物、变道不减速,这些失控的智驾事件频繁登上热搜。看似“普惠”的背后,其实是“普风险”。
谁来负责“下沉智能”的安全冗余?谁又为技术下放埋单?在成本压力面前,不少企业“只谈体验、不谈底座”,在宣传上“功能自由生长”,在落地时“能力高度稀释”。 而在吉利的判断中,“安全不是选配,是底座”。在这次百人会的发言中,淦家阅明确提出:“安全平权是底线,没有安全托底的智能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更值得警惕的是,“安全平权”这个本该用于保障基本权利的词汇,正在被滥用成“卷功能”的遮羞布。安全本应是智能化的起点,而不是选配项。
如今的行业正在进入“智能深水区”,而AI时代的智能化,不能只靠卷参数,而是比谁能站得住。这一轮比拼更要看,谁能承担真实世界里的风险责任。那么,支撑安全的就不能是概念,一定要是实打实的体系。吉利L2级智驾车型超750万辆,累计真实行驶数据百亿公里,是目前中国车企第一。这些数据构建起了吉利自研“世界模型”的训练素材库,让AI-Drive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30倍。
吉利给出的不是方案,是答案
当整个行业还在热衷“卷功能”,吉利已经在重构底座。所谓“千里浩瀚”,并非一款智驾方案的命名游戏,而是系统级的智能化重构工程,从芯片、算法到数据,每一层都不是拼图,而是基础设施。
吉利在2021年提出“两个蓝色吉利行动”,一手抓混动,一手抓纯电,但底层共性是智能化。而“智能吉利2025”战略中,“一网三体系”明确指向:不只是造车,而是搭建从制造到能源到服务的智能闭环生态。
具体技术层面,吉利建立的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到23.5EFLOPS,是中国车企第一,仅次特斯拉。而这套智算系统支持整个集团的AI大模型训练与智驾部署,是吉利真正能量产落地L3能力的算力背书。
不只是智驾,连动力系统也被AI重写。星睿AI云动力模型实时感知坡度、湿度、温度等变量,动态调度能源输出,将油耗降低10%~15%,这不是理论,是已量产的AI节能系统。电池技术上,神盾短刀电池比行业短40%、厚50%,支持100万公里寿命,耐热耐压不鼓包;极氪金砖电池成为800V时代安全快充标杆。
2022年上线的星睿智算中心,2024年升级到2.0版本,算力达23.5EFLOPS,远超国内其他车企,仅次于特斯拉。这不是一句话的未来愿景,而是已经运行的硬能力。
算法不是PPT里的展示项,是每天在上百万辆车上运行的代码。吉利的AI Drive大模型,不靠场景“堆数量”,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世界模型,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复杂工况,将训练效率提升30倍。这意味着别人一年训练的智驾能力,吉利一个月就能追平。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发布”的智驾系统,而是一整条智能化工业流水线的闭环表达。从星睿AI云动力模型到AI数字底盘,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适配场景和反馈数据,不玩“高温高寒高原”打包的标定,而是真实感知、实时调度。
哪怕是智驾芯片,也不是一味堆算力的盲目竞争。千里浩瀚分五个等级,从H1到H9,既满足成本需求,也保证最低版本具备100TOPS以上算力,L3能力按需赋能,从不为了炫技而堆配置。
所以,吉利不是在提供一套“智能选装包”,而是在回答行业真正的问题:没有算法支撑的智驾是风险,没有数据闭环的智能是摆设,没有体系能力的技术,是挂在发布会墙上的海报。短短几分钟的分享,也强调了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刚上线”,而是“已经上车”。
30次“安全”之下,透露吉利穿越周期的底气
在智能与新能源的“双高压”背景下,大多数企业要么烧钱,要么拼命拉融资。而吉利,2024年却实现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13%,成为极少数真盈利、真转型的智能车企。这背后不是跟风做投放,而是系统兑现技术资产的结果。
利润,不是靠削减成本省出来的,而是靠产品结构做出来的。从成果来看,2024年吉利集团销量217.7万辆,同比增长32%;新能源销量88.8万辆,同比增长92%,其中银河销量翻倍、极氪突破22.2万台、领克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8%。没有哪一项是靠价格换来的流量增长。
能跑出这条路的底层逻辑有三点值得拆解:
1、三电与智驾双轮驱动,没有“上半场三电、下半场智驾”的割裂,吉利选择两场战役同步推进。
2、产品线极致清晰,银河对标主流大众化、极氪锚定高端纯电、领克主打智能插混,定价与技术都精准对应目标人群。
3、组织与平台一体化协同,极氪与领克合并成为极氪科技集团,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成本下探,三年投入期换来结构性产出。
以极氪为例,2024年完成与领克的整合,目标是三年内做到全球年销百万辆。这不是口号,而是有落点的管理动作——预计研发成本降低20%、制造成本下降8%、销售管理费用率降至8%以下。在行业普遍增量不增利的困境中,这是极少数能跑通闭环的案例。
而这一切的技术基座仍然是“安全”两个字,而且必须是成本表里看得见的安全——智能驾驶敢在全国铺开,是因为L2车型已跑出百亿公里真实数据;AEB自动刹停速度提升至135km/h,首发G-AES障碍物避让功能;电混油耗降低到2升,是因为AI云动力模型和高热效混动系统打通了算法与实际环境的连接;座舱敢全域融合,是因为芯片、系统、卫星都是自研、可控。
别人在卷发布会、卷卖点、卷模仿秀,吉利在卷真正的体系能力。所以2025年他们说要实现“百万银河”,要让智能化普惠更多消费者,不是因为这听起来更伟大,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产品、渠道、成本与能力的完整路径图。
在吉利已经把战略转成了经营结果;在别人靠融资续命的时候,吉利靠结构优化、能力兑现,换来了现金流和定价权。
智能化时代最稳的护城河,不是遥遥领先的宣传,而是稳稳兑现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