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层,海景房,全都要
《模拟人生》终于迎来了一位强劲的竞争对手!
由蓝洞出品的《inZOI》在3月28日上线后便登顶Steam热销榜,目前依然排名前三。许多玩家在评论区中表示尽管还有需要亟待改进的部分,比如闪退、互动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但依然愿意支持这款新的生活模拟类游戏。而游戏的美术资源和AI功能则广受好评。
而在此前,官方还移除了游戏中的Denuvo(一种防篡改技术),以此支持玩家对《inZOI》的MOD创作。
《inZOI》3月28日上线当天表现
尽管《inZOI》制作组多次声明他们不想做《模拟人生》的竞品,并认为《inZOI》暂时还无法和《模拟人生》媲美。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内的核心玩法确实透着一股“模拟味儿”。
在笔者看来,《inZOI》的出现其实是件好事。多年来,《模拟人生》一直占据了大型生活模拟游戏领域的“统治区”。并非从未出现过竞品,而是其余游戏要么跳票出局,要么在自由度和内容量上没有《模拟人生》丰富。
尽管多数玩家对《模拟人生》的高价资料片以及许多不如MOD精美的服饰和家居诟病已久,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模拟城市”,继续“模拟市民”的生活。
(《模拟人生》也有非常优秀的资料片,例如广受好评的《生与死》)
直到《inZOI》的出现。
多数玩家在《inZOI》正式发售前就已参与了测试或EA(抢先体验版)体验,精致的风格无疑折服了很大一部分玩家。其中,建房效果的渲染同样让人惊叹,柔和的灯光、逼真的装饰以及可以自定义的家居,再度燃起了建房玩家们的热情。
而在游戏中拥有一间房,似乎是在“过家家”类的生活模拟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沙盒之内,沉浸建房
不管是《inZOI》还是《模拟人生》,只要游戏角色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且拒绝体验风餐露宿的生活,那就至少需要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子。
不太讲究的玩家通常选择建一栋极简的实用性住房。例如在《我的世界》的大草原上打造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陋居” ,每一块材料都极具实用价值,完全能解决基础的温饱问题。
(目测是4X4,据说还有更小的)
也有玩家致力于给游戏角色一个舒心的家,自己住的差不要紧,游戏角色的海景房是一定得安排上。《塞尔达:王国之泪》建造私人住宅的迷你挑战显然预料到了部分玩家对建房的热情,提供了武器架房、弓架房等各种房间任玩家选择。
最终究极手勤勤恳恳地搞起建造,一座座豪华海景别墅平地而起,林克在海拉鲁获得了兼具实用性和美观度的豪宅。
只要条件允许,积极整活的玩家们总能找到发挥创意的空间。即便置身在环境艰苦的末日环境,玩家这位上帝也会力求让游戏小人们住得舒服、住得体面。唯一限制玩家建房行为的除了时间,也许就只有想象力了。
再追求极致一点,建房就会成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工程项目。建房玩家往往倾注大量时间和心血来打磨每个细节,力求将自己的脑内构想转化为游戏建筑实体。这些建房大师还会主动公开自己的建筑图,和其他玩家共享建房心得,俨然已经玩出了一定专业度。
(虽不能按此图建造现实的房子,但建造游戏中的房子已经绰绰有余)
和“种下相同的种子便能收获相同作物”的种田模拟不同,建房模拟不仅需要房屋外立面的设计,还需要对内外饰和材质搭配进行规划,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所导致的最终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这意味着,热衷建房的玩家为了建造想象中的房子,会心甘情愿地在游戏中花费更长的时间。
这一点似乎是厂商们喜闻乐见的现象:深度创作的玩家提供大量优质UGC内容的同时,提升了游戏粘性。而玩家们的“晒房帖”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时,既能增强游戏的曝光度,又能吸引潜在玩家的好奇,无形中为游戏做了一次宣传。
围绕建房形成的玩家互动更是和谐友好,跟贴的大多是虚心求教建房问题以及复刻以后“交作业”的回复。这种基于创作共享而形成的社群氛围会促使围观的潜在玩家主动下载游戏,从而形成一种游戏二创的良性循环。
不是房子,是创意容器
在许多游戏都在想方设法推行轻量化以留住玩家的当下,建房模拟也不例外。
有游戏从最终呈现效果入手,直接在家园系统里提供全套样板房,只要全款(游戏货币)购入就能拎包入住,主打一个省心省力。也有游戏提供相应的创意工坊,允许玩家进行“零元购”,避免游戏中捉襟见肘的尴尬。
有些游戏则从玩法开始完善,例如,曾在小红书建造游戏推荐中风靡一时的《林间小世界》,就被玩家们称为手残党的福音。游戏玩法类似《城镇叠叠乐》,但提供了更自由及智能的建房系统。把道路连在墙壁上会自动生成方便行走的台阶、划出的河道里会智能生成错落有致的水文地貌、砖块能根据房屋结构补齐调整……治愈系的画风搭配每个组件的环境音效,整个建房过程像是在享受一场ASMR。
(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世界里没有“人”。)
新出的《inZOI》同样采取了缓解玩家建房压力的设计,在建房系统里内置了不同户型的参考蓝图,玩家能够像拼拼图一样,把每个组件往相应的参考线上放。
不过,总有不满足于样板房但又屈服于建房门槛的玩家,这部分玩家对想象中房子的需求催生出了“游戏房屋装修师”一职,且还颇具市场。
装修师贴出自己建房的“作品集”和约单流程,有相应需求的玩家自行挑选喜欢的装修风格,谈妥价格后等待几天,再回到游戏时,便可拥有一套定制房。与其费时费力一整天去建一个动线诡异且外观杂乱的房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似乎对这部分玩家而言更具性价比。
到这一步,游戏中的房子完成了从“功能性”到“创意性”的转变,不再仅是遮风挡雨的避难所,而是成为能够满足玩家们自我叙事以及审美表达的空间,一砖一瓦都是将想象逐渐可视化的载体。
再细究建房玩家们的反馈,热衷游戏建房的背后似乎还有一些现实因素的存在。有些玩家将建房当做体验心流的通道,和乐高、拼图等同为一种解压方式;有人则借助建房时的绝对掌控感,来对抗现实的不确定性焦虑;也有本职工作就为房屋设计相关的玩家表示,想拒绝工作中的社交,只想在游戏里建房。
房子啊,的确是个很现实的话题。
用房子讲述故事
既然说到现实中的房子,就免不了要提不少无奈之处。
首先,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已是奢侈之事。好不容易攒出了买房款,挑选房子时也有诸多烦恼。地段、周边设施、房型、楼层都需要考虑。而且有时并非想买就能买,开盘时的摇号过程好比开启心惊肉跳的“人生盲盒”。
房子到手后,装修也不能如游戏般随心所欲,水电规划、材料选取、动线设计等能逼疯每一个P人。即便想开了愿意一辈子租房的人,也可能会遭遇一定上述的问题。
在现实里,房子还承担了一定经济价值,成为一种投资方式。大家都希望看到资产增值,不论多么强调房子的刚需和“情价比”,当知道租贵了、买亏了的时候,多少都有些“心里一紧”。
“房子”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总会自然而然地入侵谈话空间。笔者在大学前两年里和朋友们聊的是课程,是未来,但在快要毕业时,大家都忍不住谈论起了房子。因房价望而却步、因糟糕的装修而大倒苦水、因和房东争吵而焦虑崩溃……除了部分幸运儿,内容总是有些无奈。
DT研究院在去年曾经做过一项调研,人们在回答“房子在心中究竟代表了什么”时,“安全感”和“归属感”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暗合了人们心中对“完美之家”的期待。人们所希望的,不是由钢筋混凝土围出的空间,而是一处能够摆脱忙碌和压力下的喘息之地,一个能在独处时彻底放松自我的精神港湾。
而在游戏中的房子,除了不能真的住进去,似乎能满足所有对房子的幻想,金钱、力学定律等束缚建房的条件,都需要为“我喜欢”让路。
虚拟的“完美家园”对现实的“蜗居”进行补偿,这里允许所有个性化的表达,一切都能为喜好服务。
建房玩家前脚建起一个悬于崖壁的西式城堡,后脚就能建起清新淡雅的中式庭院,心血来潮了还能修一座研究性质的地下基地。房间的具体规划也能无所顾忌,现实中没有空间建的宠物房、电竞房、谷子房通通都能实现。
(玩家在《模拟人生》中建造的痛屋)
曾经有人问“在游戏中花费上百小时建房是否是浪费时间”,大多数玩家都表示只要获得了乐趣就不算浪费时间。笔者的一位朋友认为喜欢建房是刻在基因里的,这一点或许是有迹可循的,毕竟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喜欢装饰自己的洞穴。
喜欢现实/游戏建房的理由千千万万,但有一点似乎是共通的:我们都会想象自己或游戏角色在房子里会过怎样的生活,从而讲述屋主的故事。即使是游戏建房,即使在建造初期没有任何的预设,屋主的生活也会逐渐融入,并和房子一起最终成型。
例如有玩家在实况里,完成《模拟人生》随机高度建房挑战,而随机到的玄关远低于其他房间时,会忍不住说道:“看来住在这里的一定是个爱好攀岩的人,我得在玄关设置一个休息处,方便ta爬上爬下的时候坐一坐。”
有些房子(故事)荒诞却又合情合理,在没有被不确定性裹挟的游戏世界,玩家把自己没法体验的人生投射进去,而游戏中的房子通常都会作为这些“人生故事”的起点。就如一般生活模拟类游戏宣传的那样“体验不同的人生”,在游戏中换个房子就意味着换种活法。
(玩家在《我的世界》里建造的怪物收容所)
对于热衷建房的玩家来说,尽管建出的房子获得他人的赞赏就意味着自己的审美得到了认可,但建房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旁观者所赋予的,而是由建出那栋经过时间、心血与想象的房子的自己所创造。
在这个场域里,情绪价值的地位几乎至高无上。
玩家们在无数游戏中留下自己的房子,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虽然没有物理意义上围出的有限空间,但无限的游戏世界的确承载了现实无处安放的想象与记忆。
不过,未来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毕竟脑机接口技术都在医保局单独立项了,或许有一天大家真的能住进游戏中的房子里。
*爆料丨合作丨招聘:点击或戳微信号 luoxuanwan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