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效果图曝光!这个片区将大变样!
藏不住啦!
洪湖公园旁的“神秘地带”
曝光!
笋岗客整所片区
未来将通过铁路上盖
创造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和生产生活空间
引领罗湖未来新型生活方式!
带你认识笋岗客整所片区
笋岗客整所片区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处于笋岗片区与洪湖公园之间,总用地面积约60公顷,现状主要为铁路及铁路场站用地,封闭的铁路管理、超大规模的占地,制约了片区发展,洪湖公园、布吉河、元勋旧址等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连通受到铁路、泥岗东路、笋岗东路、现状建成区等多重因素阻隔。
笋岗客整所片区
包含DY03、DY04
两个规划控制单元
总规划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
未来将打造融合文化、教育、
商业、酒店、产业、居住等功能的
盖上盖下综合体
笋岗客整所上盖项目
是全国首例
在既有运营铁路路段上加建盖板
实现综合上盖开发的创新工程
承载着重塑笋岗片区城市空间格局
推动罗湖“三力三区”战略落地的
重大使命
为高质量指导项目建设
组织开展本次工作坊
笋岗客整所上盖项目城市设计深化工作坊由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承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规院)协办。工作坊由深规院总经理黄卫东担任总召集人,并由深规院作为总师统筹团队负责工作坊的技术支持以及成果整合工作,邀请日建设计、凯达环球、华阳国际三家国际顶尖设计机构,开展渐进式、交互式设计深化。
工作坊历时5个月
完成三轮集群设计
来自规划、建筑、交通等
不同领域的数十位
行业大师、学者、专家全程指导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集群设计分工图
接下来
让我们与三家设计团队
一同来畅想上盖项目
乃至笋岗片区的未来
Part 01
“城湖艺幕”
塑造“看与被看”的互动地标
在中部区域,工作坊以“城湖艺幕”为核心理念,依托“大事件广场”打造罗湖文化商业新地标,强调“看与被看”的互动体验。未来这里将不仅是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的核心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同时,设计通过创造多元化的社交空间和体验场景,满足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和社交互动的需求;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创新植入线上观影场景与自然疗愈场景,吸引年轻流量。
从洪湖公园看项目片区
大事件广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
Part 02
链接山湖,活化文保旧村
片区资源整体链接盘活
工作坊强调开放街区、商业服务与洪湖公园的融合与互动,拓展公共活力边界、形成有机的整体,让市民在亲近自然、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商业服务。片区未来将以广场、绿道、观景平台串联起“产城娱体”复合生活圈,形成“地上+盖板”立体游逛社区,行人通过慢行系统可以直接抵达洪湖公园、布吉河、元勋旧址等重要节点,有效带动笋岗村片区的更新活化。
人们可以便捷地在笋岗、元勋旧址、
上盖高线公园、洪湖公园之间往来
营造文化商业氛围浓厚的立体游逛社区
Part 03
梯田笋岗,微风罗谷
契合罗湖地域特色的区域门户
工作坊通过挖掘笋岗文化内涵,镌刻城市文化印记,借助两端产业组团打造“梯田笋岗,微风罗谷”的片区两端门户形象。北部产业组团上盖于“梯田”之上,观山海连城,看洪湖公园,望火车启程,产业办公塔楼矗立于梯田彰显笋岗地区城市门户形象;南部组团以“微风·罗谷”的设计理念立体复合城市活力绿谷,融汇站城一体,穿梭无界峡谷,体会引领人本优先的罗谷风貌。
北部产业组团效果图
南部产业组团效果图
Part 04
化繁为简,快达慢享
TOD模式与低碳“慢生活”理念结合
针对片区复杂的交通体系,工作坊提出了“化繁为简”设计理念,通过简化车行流线、降低盖板高度等手法,促进城市空间边界融合;“快达慢享”回归生活本真节奏,打造“空中-地面-地下”多层次交通体系,结合垂直交通节点、城市核与活力核的布局,实现与轨道站点的无缝连接,全方位提升慢行可达性。
创造充满趣味性与层次感的空间体验
通过层层叠落的立体空间巧妙化解场地高差
Part 05
“丰”字结构+“微笑社区”
高品质的社区生活
工作坊以“丰”字型结构为基础,形成“一轴三脉”骨架,整合五大功能组团与四大城市节点,设计形成面向洪湖公园大开大合的“微笑社区”城市天际线。提出北部花YOUNG社区及南部生活聚场的设计概念,通过上盖社区归家、生活等相关立体流线组织完成社区底盘系统设计,实现快速归家的同时保证高品质的绿色生活体验。
微笑社区天际线
多种立体流线选择快速归家
接下来
三家设计团队将与
项目总师统筹团队紧密合作
将笋岗客整所上盖项目打造为
粤港澳大湾区站城融合的
示范样本
为全国铁路土地复合开发
提供“罗湖经验”
期待与大家一起见证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文中均为效果图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信息来源:罗湖发布、罗湖投控公司)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