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缕阳光
来源 | 零一读书会
有人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1936年,林语堂随全家赴美,行李中都是有关苏东坡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
1947年,他以全英文写作并出版《苏东坡传》,一经出版,就备受好评。
林语堂说:
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时,也愿身边有他的陪伴。
时隔77年,《苏东坡传》依旧是国人心中的精神导师。
传记讲述了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苏东坡和一群达官显贵各抒己见的职位立场。
作者用铿锵有力的笔墨,着重描述了苏东坡面对逆境时的心境。
将他不惧忧患、一笑置之的态度,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懂苏东坡的故事,你会明白:
凡是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的人,都能做到这3点。
苏东坡出身于北宋时期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少年时便才情出众,成年后诗词文章声名鹊起。
他喜游名山大川,结识同道中人,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1057年,21岁的苏东坡考中进士,任职陕西凤翔府判官三年。
此后官运一路畅通,升至五品官,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在他30岁时,父亲苏洵去世,他不得不回到老家四川眉山守孝三年。
时过境迁,当苏东坡返回京城时,王安石变法已拉开序幕。
朝堂之上,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形成势均力敌之态。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为了改变穷国弱兵的不堪局面,然而变法并未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变法的主要成员,大多都是不顾百姓利益,左右摇摆的见风使舵之辈。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敏锐地捕捉到变法会给百姓带来生活上的压力。
同时也会触碰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采取全盘反对的态度。
而苏东坡则认为变法不能全盘否定,只是变法的手段过于激进。
他既不依附革新派,也不搭腔保守派,而是坚持己见,心系百姓。
关心变法是否真正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1070年,苏东坡受到革新派的排斥,他带着愤怒离开了京城。
1074年,他在密州任太守时,亲眼目睹百姓不堪青苗法重负,流离失所,甚至沦为盗贼。
他再次果断上奏神宗皇帝,言辞犀利地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处,请求立即停止对百姓影响极坏的变法。
历经8年的努力,闹得天怒人怨的变法终于完全废止。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东坡始终如一的坚持。
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正义,努力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用在意周遭的声音,只管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处世之道莫过于:
你身处人群之中,不盲从,也不依附;
把自己置身于无人的境界当中,没有担忧,也不惧怕。
可是现实中,我们总是在人群中被一些表象迷失方向,遮掩自己真正的观点。
工作中,领导开会做出的决策,总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依附态度收场;
朋友间,举行创意茶话会,总以别人想法优先考虑而忘却自己观点;
学校里,召开班级家长会,总把目光聚焦于分数上,而忽略孩子优点。
人这一生做自己很难,但不盲从,才会遇见真实的自己,坚持初心,才能拨开云雾见明月。
苏东坡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也给自己带来了隐患。
不甘示弱的革新派,给苏东坡制造了诗句过失。
他们设计出一桩牵连数十人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因此被关进监狱严刑拷打,遭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险丢性命。
太皇太后曹氏和朝中正义之士极力劝谏,宋神宗才准许从狱中释放苏东坡,却将其无情地贬至黄州。
苏东坡扶摇直上的似锦前程,瞬间跌入谷底。
他的贬谪之路,从湖北黄州、广东惠州,到海南儋州,越来越远,越来越苦。
面对不堪的命运安排,他却坦然接纳:
所到被贬之处,他化悲愤为力量,源源不断地创作出语出惊人的诗句,将最苦的日子化成唯美的诗词。
在《赤壁赋》中写道: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
若不是自己的,求取也是徒增烦恼,唯有接纳,方为上策。
就像中国当代小说家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本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
但在一次生病中,引发腿疾,双腿不能行走,只能靠轮椅做辅助。
生活彻底掉入深渊,他一蹶不振。
但在一段时间的自我封闭后,他幡然醒悟。
与其浑浑噩噩,不如理清自己的生命轨迹。
于是他接纳双腿残疾的现实,努力阅读写作,用一支笔创造了全新的世界。
因为接纳命运的安排,史铁生启动了命运的诸多可能性。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些挫折而自暴自弃,将自己置于悲观状态里。
若是不及时调整状态,只会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古语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个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悲哀。
能将糟糕的处境,完全抛于心门外,接纳所处的境地,无疑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在流年不利的命运面前,唯有接纳现状,才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更为更好的自己。
苏东坡最初被贬至黄州时,孤独和忧愁时常涌现心头。
但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的态度,很快取而代之。
他开荒种地,闲暇时游山玩水,醉酒吟诗,研究红烧肉做法。
在惠州,他热心民生问题,修建水磨、疏浚水利,专注酿酒。
虽无官职权利,但他还是力所能及地为百姓办事。
垂暮之年的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至岭南。
在去往岭南的路上,他的痔疮复发,甚为痛苦。
初到岭南,人生地不熟,住所是在张中公馆旁边一所不避风雨的土阶茅屋里。
岭南的气候不比北方,仲夏潮湿如影随形、深秋细雨连绵不断,寒冬雾气升腾凝重。
气候造成身体的不适应,加之物质条件的匮乏,内心的孤单和苦楚喷涌而来。
他主动走出去,与各色人等相交往。
闲暇时牵着一条海南种的大狗“乌嘴”随意游逛,和村民在槟榔树下畅谈甚欢。
天南地北无所不谈,逐渐融入大家的生活。
独自静下来的他会生出许多智慧,在岛上独自制墨,也会深入乡野,采集他感兴趣的中医草药。
得心应手的诗文也得到了更好的创作,他的生活俨然进入到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
他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出了发自内心的声音。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只要内心安稳,他乡也是故乡。
故乡虽然遥远,内心孤苦无依,不如安于当下。
蒋勋说: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也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我们无法逃避人生中的孤独,但是可以管理自己的心态;
我们无法衡量孤独的滋味,但是可以懂得和自己相处。
越是孤独无助,越要学会爱自己。
自洽的人生,是既能融入一群人的狂欢,也能与自己独处。
书中的苏东坡在一波三折的命运面前,用豁达的态度活出了灿烂的人生。
他心地纯良,为了百姓生活,不畏强权,一次次地坚持正义;
他生性乐观,多次被贬谪,却从容接纳残酷的命运;
他性情率真,在流放之地悠然自得,过上了自洽的生活。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找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人生在世,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
唯有将波涛汹涌,化作扬帆的力量,才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愿你我都能如苏东坡那般,流言蜚语中坚持自我、困境中接纳现状、孤独中学会自洽!
作者 | 一缕阳光,来源:零一读书会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